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清河村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南距集安60公里,北距通化42公里,303国道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清河村现有土地1560亩, 2006年,发展食用菌100万袋,其中香菇80万袋,总产量400吨,种菇户人均增收970元。
今年的收获季节,对于集安市清河镇清河村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无比快乐的日子,他们种植的香菇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谈到清河村农民的“香菇”梦,还要从清河村委班子成员、居民组长的一次外出参观考察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清河村便开始种植和加工人参,经过20多年的积累,村级收入和公益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然而,从2000年开始,随着国家林业政策调整,可用于发展人参的林地越来越少了,他们便开始寻求新的产业。
几年来,他们办过塑料管加工厂,但因市场问题,停办了;在山东租地种过西洋参,但也因市场问题,规模逐年缩小。到底干点啥?他们边思考,边考察学习。从那时起,村委会每年都要组织班子成员、居民组长外出参观、考察两三次,先后去过辽宁、河北、福建、浙江、山东等十几个省。
2003年5月,去河北平泉县考察的路上,一个漂亮的村庄吸引了他们。只见村里房子新、路上车辆多、村民穿的好,他们断定这是一个富裕村。四周观望却发现村里没有厂房,遍地都是塑料大棚。他们好奇地停下车,走进大棚,一进去,终于弄清楚了,这个村种植的是香菇,已经四五年了,当地农民说:“我们种的是反季香菇,南方气温高的时候种不了香菇,我们的香菇就上市了,卖的价格比南方还好。”听完介绍,他们的眼睛亮了:集安市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种植反季节香菇比河北平泉县更有优势,只要技术可靠,发展香菇产业大有希望。就这样,清河村人的心里有了一个发展香菇产业的梦想。
村委班子说干就干。2003年7月,他们开始运作,成立了食用菌厂,决定先由村里做示范,成功后再推广。
两个月后,厂房建成了,从河北聘请的技术员也到位了。又一个月后,年产5万袋的机械设备安装完毕。万事俱备,清河村人开始了追梦的旅程。进原料、买菌种、装袋、保温、灭菌……全村干的热热闹闹。5月份应该是出菇的季节,然而,由于技术和其他一些原因,他们的香菇却像遇旱的种子一样,怎么也发不出芽来,等发出来了,质量也不好。出菇率低就意味着效益低,意味着没有市场。这时,聘请的技术员不辞而别了。于是有的人怀疑了,有的人动摇了,也有人开始退却了。
怎么办?村班子成员没有气馁,他们坚信这条路没有走错。2004年他们三下河南,又高薪聘请了两名从事香菇研究20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员。还通过村班子无偿集资和到银行抵押贷款的方式,筹措200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
2005年7月,他们成立了清河食用菌种植公司,加强了食用菌厂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时,特邀吉林农大食用菌专家李玉教授来村指导。公司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轨道。
2006年初,清河村开始大规模种植香菇。村里积极鼓励、扶持示范户,使香菇种植从5万袋发展到80万袋;从去外地买菌种,到自己生产菌种;村里又投资50万元,建了900平方米厂房,增加了两个冷库,购置了恒温箱、高温灭菌柜和抽氧消毒柜,还购置了12压粒机和4组烘干箱,搞起了深加工。由此,清河村的食用菌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清河村发展香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多人,其中妇女劳力320人,过去,围着锅台转的妇女,除了帮着种地外,有时打点零工,每年挣800-1000元钱。如今,香菇使他们有了固定收入。从制菌种、生产栽培菌袋,到管理、采菇、卖菇、都特别适宜于妇女劳作。据统计,这320名妇女,平均每人年收入达6000多元。
现在,清河村的香菇已闻名全国,供不应求。今年9月上旬,丹东一家做出口生意的公司,因水灾淹了准备出口韩国的香菇菌袋,眼看交货的日期临近,急坏了这家公司的老总,便派一名副总经理和一名技术员来清河村求援……发到韩国的1万清河香菇菌袋,发育良好,受到韩国人的普遍欢迎。
编辑:黑子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