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香菇是浙江食用菌中种植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产量产值最高的第一大菇种。2004年全省鲜香菇产量41.14万吨,产值13.5亿元,占全省食用菌产量的59.9%、产值的50.2%。在全国香菇生产总量不断攀升,香菇效益徘徊的形势下,浙江香菇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继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浙江香菇产业在国内外的地位,是我省香菇产业界和产区政府部门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我们结合平时的调研情况和工作思考,就我省香菇产业的优势、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提一些建议,与同行探讨。
一、我省香菇产业优势和目标
浙江香菇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的整体影响力居全国前二位,庆元-龙泉-景宁是世界香菇的发祥地,“庆元香菇”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和证明商标。我省香菇的规模化栽培、生产水平、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均处全国前列,鲜香菇出口和育种成果居全国领先。
2004年是我国全面实行鲜香菇出口“预核签章”的一年,全国鲜香菇出口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可喜局面,我省继续保持了全国的领先地位,但优势有所缩小。据海关数据,2004年全国鲜香菇出口量32276.9吨,出口额6149.4万美元,出口量较上年增加7919.7吨,出口额增加2241.7万美元,同比增加32.51%和57.37%,出口平均单价1905.2美元/吨『注:浙江以外的省份1803.1美元/吨,浙江比其他省份出口价格高17.2%』,较上年1604.3美元/吨增加18.75%(增300.9美元/吨)。其中,我省出口鲜香菇数量10638吨,出口额2247.6万美元,出口量较上年增加1754.4吨,出口额增539.2万美元,但出口量、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3%和36.5%,较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出口平均单价2112.8美元/吨,较上年1923.09美元/吨增加9.86%,较全国高10.9%(高于全国平均价207.6美元/吨)。可见,2004年全国鲜香菇出口实绩较为理想,我省在鲜香菇出口量、出口金额、出口单价这三个重要指标方面仍保持着全国的领先优势,但份额、优势在缩小。鲜香菇出口量虽然只占我省香菇总产量的2.5%左右,但出口金额占全省香菇产值的14%,对我省香菇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国香菇主产区都在争做出口这篇文章时,压力和挑战不言而喻。虽然我省香菇出口价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如何在同业竞争中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和出口市场的单一化,在追求产品的差异化、产品的营养保健内涵、文化品牌附加值上下功夫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我省香菇育种成果不断,选育的241-4、庆元9015(花菇939)、武香1号等香菇品种,已成为全国栽培量最大的品种,2004年通过省认定的庆科20品种发展也十分迅速。但育种手段较为传统单一,育种成果多来自自然变异株,依靠科技人员有心观察,进一步选育稳定所得。不足之处是这种传统的选育手段导致品种的遗传背景相同,很难有突破性的品种出现,某种程度上说,获得的新品种只是改良品种。因此,育种手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种质资源、育种材料需要收集积累。
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把我省发展成全国食用菌的中心产区,年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产值35亿元以上。食用菌优良品种和优质菌种的占有率达到80%以上。以香菇为主的木腐菌生产基本稳定,以蘑菇、金针菇为主的草腐菌达到食用菌总产量35%以上,特色菇类达到15%,食用菌初级加工率提高到40%。做大做强庆元香菇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标识、江山白菇(金针菇)国家原产地标记标识这2个行业品牌,促进食用菌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菇品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我省食用菌质量品位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食用菌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影响我省香菇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受原料资源的制约,面临着寻找替代资源和替代产业的压力;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附加值低,同业竞争加剧,效益下降;出口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行业自律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缺乏、科技和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其中,菌种安全生产、品种知识产权和发展香菇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较为突出。
1、菌种安全生产问题
主要表现在菌种行业存在系统性风险;菌种管理缺少可操作性的法规规章,监管难度大;不注重品牌建设,生产经营不规范;菌种订单式生产缺乏,产能过剩和不足矛盾并存等4个方面。
2、食用菌品种知识产权问题
食用菌品种知识产权方面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本国品种得不到有效保护,育种难以为继。近年来,我省育种单位选育了许多优秀的食用菌品种,并已成为全国的主推品种,如241-4、庆元9015(花菇939)、武香1号等香菇品种。但由于食用菌菌种以无性繁殖为主,客观上造成品种扩繁十分方便,菌种生产单位只需一支试管种甚至一个子实体就可无限制地繁殖销售,真正的育种单位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且食用菌所有的属与种至今尚未被列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之中,因此也不能申请品种权,品种育成人的权益得不到法律层面上的保护。另一方面,食用菌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长期不足,使得从事食用菌基础育种研究的力量十分薄弱,育种有难以为继之虞。
二是出口遭遇“物种壁垒”等知识产权保护。如日本于2004年实施的《种苗修正案》规定:未经缴纳专利费,擅自利用日本植物种源生产或改良农产品的,个人侵权者会被处以3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企业法人侵权,最高可处以1亿日元的罚金。这意味着浙江省出口到日本的香菇等农产品,有可能要支付给日方一大笔专利费。另据日本官方资料,日本对食用菌品种实行的是保护期为15~25年不等的品种注册保护制度,至2003年,日本注册保护的香菇品种达141个。据我厅2004年调查,目前我省主栽的大部分香菇品种种源与日方登记注册的品种有血缘关系。日本的《种苗法修正案》,成为我省香菇对日出口企业头顶的“悬剑”,香菇出口受阻随时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我省出口香菇(特别是鲜香菇)极有可能首当其冲,威胁很大。
3、如何正确处理好发展香菇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问题
香菇是我省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部分欠发达偏远山区农民基本生活和经济来源的主要门路。适度规模的香菇产业可使枝桠材、下脚料等废弃的林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木材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价值明显提高。庆元-龙泉-景宁是我省的香菇主产区,这三个县谱写了一曲香菇的适度规模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和谐音符。2005年这三个县市均入选中国十大生态县。其中,庆元位居中国十大生态县之首。说明,食用菌包括香菇生产与生态保护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而且,我省菇区有深厚的菇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菇农专业技术资源。合理利用这一“无形资源”,将我省香菇产量稳定在40万吨水平,大力发展多元化食用菌生产,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调整和丰富产品结构,是发展我省菇区效益农业的重要门路。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维护我省山区几十万菇农和相关产业利益的战略高度,来科学看待我省山区香菇产业的发展问题。
三、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做大做强菌种产业
要发扬我省香菇传统育种优势,争取政策扶持,加快新优菌种的选育推广,做好主栽品种的提纯复壮,着力从建立行业风险基金,责任界定有章可循;重组兼并菌种生产企业,构建“1+X”新型连锁生产经营方式;推动订单式生产,建立菌种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抓品质改良,实施食用菌良种工程等4个方面入手解决当前菌种产业中的突出问题,做大做强菌种产业,打造菌种品牌,使我省成为菌种强省。
2、抓区域规模、关键技术,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快技术攻关和应用
立足各地原料、技术、信息等基础优势和资源承载能力,确定主导品种,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建设香菇、金针菇、蘑菇、黑木耳和特色食用菌等五大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以企业为龙头,联基地联农户,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建立一批出口创汇、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在主产区建立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产高效示范点,通过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考察交流等措施,加快新优品种的引进示范应用,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示范推广食用菌周年生产、反季节栽培、花菇高棚层架栽培、蘑菇棚湿热二次蒸汽发酵、草炭覆土、资源替代等新技术。开发食用菌脱水、方便食品、食用菌多糖系列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商品性、货架期和附加值。加强农科教协作攻关,研究与推广食用菌采后保鲜、商品化处理等新技术。
3、实施“走出去”发展食用菌战略
为减少受当地资源和市场的制约,大力发展“走出去”农业,异地开发食用菌,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使我省食用菌朝“两头在内,两头在外”的方向发展,即菌种、精深加工在内,资源、市场在外。据2004年调查,全省有2.48万个农户4.35万人在异地种植食用菌,栽培总量达5.06亿袋,产值达6.03亿元,净收入3.11亿元。如云和县成立了异地开发办,维护菇农在异地开发过程中的正当权益和帮助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县有4500多人在15个省84个县异地种植食用菌,产值6000多万元,销售新科黑木耳菌种2000多万包,产值3000万元。开化县跨区域生产经营的农户达4570多户,生产量8607万袋,销售收入1.83亿元,开化县食用菌协会还帮助组织了11个驻外专业合作社。可见,我省走出去发展食用菌有良好的基础,是今后摆脱资源、市场约束的有效途径。
4、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
每年安排财政资金扶持食用菌产业,加大对食用菌科研投入、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扶优扶强培植大型食用菌出口企业,扶助经营机制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改投入,以促进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黑子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