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用品牌农业占领市场制高点成闽农业生产共识

    发布时间:2007-12-1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当前,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产品的优势正在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福建绿百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昌发认为,农产品要自主命运,应该用工业生产的理念来推动农业生产,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意识。

    发展品牌农业,用品牌占领市场制高点,已成为福建省农业生产的一项共识。

    福建省是农业小省,但这些年,积极打造农业品牌,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已经产生了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截至2006年,福建茶业、食用菌、水果、蔬菜、笋竹、花卉、水产等产业优势明显。茶叶生产连续13年稳步增长,总产量、出口量、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食用菌年出口创汇、产量、产值连续十多年居全国首位;水果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七位和第四位;蔬菜产量人均占有量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畜牧业实现了连续24年增长,畜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福建品牌农业发展又好又快,加快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

    品牌农业做强产业

    11月29日,走进闽侯县白沙镇马坑村的福建绿百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只见800亩脐橙连山跨岭,压弯了枝头的果实光彩夺目。

    “脐橙的采摘期在11月底至12月初,但早就被订走了,一级果1公斤订单价超过8元,这漫山遍野的脐橙一级果占到80%。”刘昌发容光焕发。

    绿百合成立于1997年,短短10年间,就成为“福州市农业名特优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这是由于公司自创办之日起,就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把农产品生产由传统的商品经营转变为品牌经营。

    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办主任倪峰说:“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尤其是品牌的竞争。”

    据介绍,这些年,福建围绕农牧业重点特色产品,加强发展品牌农业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有三个“抓手”:

    一是科技支撑。加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新机具,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去年,全省共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0万亩,带动更换良种1000万亩;重点推广新技术12项,建立中心示范区263个;建立肥料新品种核心示范片31个,辐射带动3.51万亩;建立新农药示范片20个,辐射推广100万亩。在11个县建立机械化插秧试验示范点22个,水稻机插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机耕655万亩、机收130万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达到41%,全年增加农民收入10亿元。

    比如,天福集团公司在漳浦县建设茶叶生产基地2000多亩,带动周边农户7451户,农民自己开发茶园3万多亩,从中增收2600多万元。

    另一是标准化生产。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制定并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得到迅速推广。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制定了746项农业省地方标准,包括强制性标准177项,推荐性标准439项,其中农业占了610项,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全省已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1个,省级示范区102个,使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据统计,福建90%以上农产品名牌都是在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平和琯溪蜜柚”是福建著名的地域性品牌之一,不但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而且在全国柚类产品中第一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平和县种植蜜柚面积从开展标准化生产之前的仅13.7万亩,发展到去年的50万亩,产值发展到12亿元。

    再一个就是抓质量认证。目前,福建已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验机构95家,初步建成农产品检验检测及质量认证体系,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较快。全省已有770多家企业、1300多个产品获得“三品”认证并有效使用质量认证标志。

    厦门银祥集团在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基础上,创立了“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良种繁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饲养管理、统一卫生防疫、统一产品回收”的银祥模式,“银祥放心肉”被认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目前,银祥集团已成为总资产5亿多元,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拥有80多个万头生猪养殖基地,3年可提供无公害生猪100多万头的龙头企业。

    市场运作做响品牌

    11月17日,中国白茶原产地——福鼎市在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的闽台名茶品尝(推介)会上,举行了奥运主题茶砖捐赠仪式,邀请国家男子举重队总教练陈文斌见证。茶砖由福鼎白茶中的珍品白毫银针压制而成,正面刻有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行书书法字样。福鼎市此举旨在借奥运这个大平台为扩大白茶品牌影响造势。倪峰认为,品牌农业的核心之一是市场运作,需要广为宣传,扩大知名度。如何运作?第九届花博会期间举办的海峡两岸品牌农业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韩一军博士认为,发展品牌农业,企业是主体,但迫切需要政府部门改善相关政策环境,并提供大力支持。至于地域性品牌的打造,政府的作用更是非常明显。

    对此,福建各级政府已经付诸努力并取得巨大成效。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古田食用菌、平和琯溪蜜柚等福建地域性品牌声名鹊起。

    2004年,“安溪铁观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安溪县制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出台使用管理办法。同时,安溪县深入挖掘安溪铁观音内涵,大力宣传安溪茶业发展历史及安溪茶文化的精髓。特别是2005-2007年的“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系列活动,围绕“绿色、品牌、诚信、文化”这一主题,横跨10多个省市,全面展示了铁观音的品牌形象。安溪铁观音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也从2000年的5%提高到8%左右。

    倪峰表示,市场运作,既可以通过广告宣传使消费者对其有所认识,也可以依靠农产品经纪人和中介组织进行营销。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促进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应当在创建农业品牌特别是地域性品牌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立于1998年的尤溪县八字桥金柑佛手瓜合作社已经先行一步。目前,该社社员发展到600多人,带动农户2200多户,每年帮助农户销售金柑、佛手瓜等农副产品3万余吨,创营销附加值2000万元。金柑、佛手瓜也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品牌农业带富一方

    据介绍,至2006年底,福建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产品有3个;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有26个;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13个;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172个;获“中国驰名商标”9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71个。这些品牌主要集中在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和烤烟等农业特色产业。

    在品牌产品的带动下,安溪茶业、永春芦柑、平和琯溪蜜柚、长汀河田鸡、古田食用菌、连城地瓜干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更加明显;还产生了各类特色农产品专业村3000多个,占全省农业村数量的20%以上。

    倪峰说:“品牌农业,广泛地讲,就是指赢得消费者信赖和爱戴,从而持续占据市场,享有相对较大市场份额的品牌农产品。这些年,品牌农业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富农效应亦不断增强。”

    连城红心地瓜干产品获得省名牌称号带来了高效益。目前,连城县从事地瓜干产业的农民每年户均增收5000多元。“福建名牌产品”——永安市飞桥莴苣,目前有2.4万农户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值2亿多元,户均年增收4375元。

    而作为品牌农业前锋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更强,效果更大。

    2003年,福建光华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在闽侯县甘蔗镇设立生产基地。次年起,甘蔗镇三英村、横屿村、化龙村有423户农民通过土地、鱼塘租赁和入股方式,平均每年从公司获得纯利润67.163万元,户均获利1588元。基地建设和生产还为当地提供了200多个就业机会。

    至去年,福建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00家,其中60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6万户,增加农民收入11亿元。上月中旬,省政府授予福州超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称号。它们带动农户75.31万户,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7.90万人,农户从中得到收入22.29亿元。

    福建省将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资源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的种养示范基地,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的支柱产业,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批自愿组合、互助互利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品牌农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将更大。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目前,在福建农业生产领域,不论是久负盛名的老品牌,还是初展身姿的新品牌;不论是闻名国内外的产业集群,还是特色鲜明的地域性产品,都有一致的目标,那就是积少成多、集木成林,撑起海峡西岸农业这片“森林”,让海峡西岸农业有量、有名、有牌,让一个品牌农业强一个产业、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

    编辑:黑子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