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这是姬菇,是蘑菇中小平菇的一种,今天的批发价是每公斤6元。”李文龙指着日光温室大棚门口摆放着的两筐蘑菇对记者说,大棚刚开始产蘑菇,今天产了30公斤左右,以后产量会逐天增加。姬菇是目前市场上很少有的一种特色产品,销售不发愁,市场价格很好。
走进棚内,一个个用塑料袋包裹的菌棒码得整整齐齐,一排一排。有些菌棒的两侧,露出了嫩嫩的小蘑菇芽。李文龙说,这个大棚占地1.5亩,里面现有5.8万个菌棒,全部点上了菌种,目前只是少量一部分生产,等全部生产蘑菇,一天的产量可达500公斤。
李文龙是青龙满族自治县娄杖子乡干部,今年5月,他和乡里的其他三名干部以入股的形式,在狮子坪村建立了两个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姬菇。
“机关干部把‘股份棚’建到农民身边,就是要通过干部实实在在的示范带动,让农民看到好处,进而推进产业科学发展。”娄杖子乡乡长丁振柱对记者说,以前,干部推动农民进行调整产业结构,只是号召,动动嘴皮子,没有说服力,农民赔钱了,干部啥事也没有,群众抱怨干部只会说不会干。况且干部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也缺乏利益调节机制,干部的积极性不高。
“科学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基层干部,科学带动农民致富是硬道理。”针对农民缺乏带动、干部缺乏积极性的现状,2008年,乡里引进黑龙江的秦鹏、福建的林开怀、吉林的郭汉青三位客商,成立青龙木兰菌业有限公司,公司在狮子坪村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租地100亩,建立食用菌示范种植基地,并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发展食用菌种植。
但是,在运作中,当地农民害怕产业有风险,不敢轻易投资建棚;三位客商也害怕政府部门改变主意,会减少对他们的支持。对此,乡政府和机关干部商量:咱们干部能不能以入股的形式,在农民身边建立‘股份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个主意得到大多数人的响应。
于是在狮子坪村,一个由公司提供菌种、技术、负责销售,由客商、机关干部、农民共同投资的“股份制”食用菌示范种植基地建立起来了,总投资达400万元。目前,基地已建有日光温室暖棚18个,冷棚70多个。
记者在基地内看到,在姬菇种植区,工人们有的搅拌棉籽皮,有的装袋,有的往菌棒里点菌种,有的往大棚里摆放菌棒;在香菇种植区,在一大堆木材旁边,工人们有的粉碎锯末,有的在一口大锅上蒸锯末,有的制作菌棒,一片忙碌的景象。丁振柱说,这里干活的工人都是当地农民,起码有100多人,他们不仅有了务工收入,还可学习蘑菇种植技术。再有一个月,所有建成大棚里都可种植上蘑菇。
“我们的大棚是较早建成的,现在已经产了150公斤姬菇了。”乡林业站站长朱小江在大棚内给记者详细介绍了姬菇的生长过程。他说,只要掌握了基本要领,种植蘑菇并不难。这个“股份棚”是投资12万元建成的,平时雇一个人管理就行了,自己只是休息天或是下班了来看看。
村民白志刚在“干部股份棚”的带动下,今年8月在基地内建立了一个一亩地的大棚。记者走进大棚时,他的父母正在重新摆放一个个菌棒,“要根据蘑菇的生长情况,适时翻腾菌棒,可以调节温度,有利于蘑菇生长。”白志刚的父亲说,第一茬蘑菇是12月初收获的,价格是每公斤6元,公司负责技术和销售,种植风险、市场风险降低多了,现在村民种植蘑菇的积极性很高。(河北经济网)
编辑:XS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