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2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进入1月份,覃塘区三里镇大周村菇农黄仁安每天凌晨5时许便打着手电筒,提着箩筐,来到他家占地180平方米的蘑菇棚里,看着满地珍珠般的蘑菇头,心里乐极了。半个多小时后,满载而归的黄仁安把蘑菇送到外地老板在村里设的定点收购站,手里的蘑菇就变成了一张张钞票。
“现在蘑菇的价格都涨到每公斤4.4元了,我每天能摘到90 公斤蘑菇,预计今年能收入1.6万元。”黄仁安笑着对笔者说。
去年,覃塘区共种植蘑菇700万平方米,预计产值3.08亿元,全区5.3万户菇农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该区去年出台文件规定,种植户每种植500平方米蘑菇大棚将一次性给予5000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区财政为此安排40万元,扶持农户发展蘑菇种植。这一举措激发了群众种植蘑菇的热情,全区共发展蘑菇种植大棚67个,仅五里镇就发展蘑菇350万平方米,成为我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为了提高农民的蘑菇种植技术,从去年10月起,该区共投入培训经费7万多元,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组织农户到外地参观、组织农技人员和种菇能手到种植户家中开展现场指导等,使种植户掌握过硬的种菇技术。去年,该区共举办蘑菇种植技术培训班31期,发放资料2.7万多份,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4批800多人次。
全区700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7000万公斤的产量,会不会出现菇贱伤农的现象?带着这个疑问,1月9日笔者来到五里镇一蘑菇收购点,收购老板告诉笔者,他每天都在五里镇收购蘑菇到横县进行深加工,尽管开出了每公斤4.5元的高价,但一天也只能收到3万多公斤,远远满足不了加工厂的需求。这一点得到了该镇林村一名菇农的印证,他说:“现在每天都有老板到村里收购,我们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蘑菇卖掉,根本不愁销路问题。”
原来,为了解决蘑菇销路问题,该区创建网络销售平台,发布供求信息,为前来收购蘑菇的老板提供优质服务,解决车辆运输、办理绿色通行证等问题。还组建专职流通队伍,积极到外地跑市场,不断扩大销售渠道。五里、三里等乡镇还积极引导种植户成立蘑菇专业合作社19个,组织农户“抱团”闯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张顺勇)
编辑:XS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