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1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用辛勤丈量生命的宽度
——访深圳市天蕈生物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太灿
“世间万物,方圆之距。”如果说人的生命也可以用长、宽、高来丈量,那么它的长度或许我们不能够左右,但是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意志与辛勤去把握它的宽度和厚度……
本期栏目我们请来了深圳市天蕈生物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农艺师郑太灿先生,让我们跟着他的足迹去感受一下致力于食用菌开发与应用研究领域三十年来的酸甜苦辣。
低头做事抬头做人
联合国卫生组织曾经对人类的健康饮食提供过一个简单的食谱,即“一荤、一素、一食用菌。”由此可见食用菌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郑太灿先生致力于食用菌开发与应用研究领域近三十年的时间,据他介绍食用菌的营养成分非常的丰富。但是在以前,食用菌都是在野生环境下生长的,因此很难大批量地供应到人们的餐桌之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代料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郑太灿先生就是这项农业技术的探索者之一。
1985年,郑先生随考察团去日本考察,当时日本的木腐菌栽培世界第一,在考察期间他看到日本已经掌握了本占地菇的人工栽培技术。本占地菇是生长在自然状态下的一种野生珍稀名贵食用菌,产量极其稀少。它闻似山珍松茸,食同海味鲜甜,质地脆嫩,无渣无纤,满口溢香,并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质、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据日本医学研究证实,本占地菇在防止老年痴呆症、心脑血管疾病和胰腺炎等疾病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明显功效。
郑先生很快决定要将本占地菇的栽培技术引进国内,让国民的餐桌上也可以享受到这样的珍贵佳肴。然而日本方面对于本占地菇的栽培技术是严格保密的,对于郑太灿先生的潜心钻研,日本人不屑一顾。“中国人绝不比日本人笨,他们做技术保密,我们可以自己研究!”就是这样的恒心让郑太灿对本占地菇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一做就是将近十年。
本占地菇对生长条件的要求近乎苛刻,它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温度、湿度等环境的要求也都不相同。为了解决控温、控湿、控光的技术难题,郑太灿又花了很大的心血带头研究出了电脑自动控制系统,育菌室装上了这套系统之后,他的蘑菇娃娃长得更好了。
本占地菇在国内外打开销路以后,产品供不应求,郑太灿此时意识到,公司的生产效率亟待提高。但是,本占地菇的生长周期是难以改变的,那么又该从何下手呢?几经思考他发现,在公司的生产环节中,将蘑菇的培养原料装瓶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是否可以从这里入手提高效率呢?找准切入点后,郑太灿就又带头不断地钻研,最终研制出了装瓶机和搔菌机,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并且大大节省了引进外来设备的资金成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而且经过他对技术的反复改良,本占地菇的单产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现在,很多慕名而来的日本食用菌研究者都到中国参观郑太灿的公司,并对他们的产品赞不绝口。这着实让郑太灿在日本人面前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辛勤培育“蘑菇娃”
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眼前的成果虽然喜人,但是回首本占地菇培育技术的研究过程,郑总却有着道不尽的辛酸历程。要“驯化”本占地菇,就要模拟其野生状态下的生长环境,“对于本占地菇来说,没有等级之分,只有成品和垃圾的区别。”在天蕈的培育室参观时,郑太灿这样告诉记者。普通金针菇生长周期是两个月,草菇8天,本占地菇则要4个月。在这4个月的生长期里,本占地菇的生长要经历8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温度、湿度等都必须控制在某一固定水平,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整个产品就会被淘汰。对环境要求的苛刻,也正它之所以名贵的原因之一。
郑总还对记者说,他对待他的蘑菇,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摸透他们的脾气、秉性,了解他们的习惯、喜好,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起初,为了弄清楚本占地菇的习性,郑太灿吃住在公司,经常在育菌室里一蹲就是一天,他的家离公司并不远,但是他却很少回家一趟。由于长时间蹲在潮湿阴冷的育菌室里,郑太灿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每逢天气不好,他的双腿就钻心地疼,可是即使这样,他现在还是忍不住经常往育菌室里面跑。他说自己一天见不到他培育的这些蘑菇心里就不踏实。
谁说草木无情?对于郑太灿的这些付出,蘑菇娃娃也开始回报辛勤培育他们的园丁了。由于本占地菇采用的是全封闭、无公害、全天候的工业化生产,2001年11月,公司的食用菌生产项目被列为深圳市菜篮子工程。而且公司目前还在本占地菇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培育出了新品种——雪莲菇,雪莲菇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通体洁白,煞是可爱。目前,公司生产的本占地菇和雪莲菇已经出口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并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
郑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食用菌行业内都成为名人了,但是对于人们的赞誉他只是谦虚地说道:“我只是一个踏踏实实种蘑菇的人。”虽然现在身居公司要职,但是他在员工面前却丝毫不摆领导的架子,最令员工敬佩的是,每次从野外运回来的食用菌培养基都要堆在厂子里进行发酵,为了检验培养基的发酵是否成熟,郑总都会经常去发酵池查看,每次去还都回捏起一些放在嘴里亲自尝一尝……
现代农业源于自然回归自然
说起本占地菇的培养基就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此珍稀的食用菌竟然是从一些木屑、棉耔壳、米糠、麸皮、玉米粉等一些看似废弃无用的东西上面生长出来的。这种培养基均是纯天然原料,比如说木屑,要经过溪水清洗去杂质以后再经过6个月的堆放,(下转第19页)
(上接第18页)
方可成为标准的培养原料之一。
记者在天蕈的生产车间看到,这种闻起来有松茸香味的本占地菇是用特制的环保塑料培养器培养的,每个培养器每一生产周期仅能生产三两左右的本占地菇,一个环保培养瓶可用10年。即使本占地菇的产量比较低,但是天蕈的原则是在食用菌的培养过程中绝不施加农药,只用调节温度、湿度来帮助食用菌的生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绝对的健康食品,而且培养过后的废料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有机物,是花卉、园林、果树等最理想的天然肥料。据了解,天蕈公司现在每年可向农村提供250万公斤的有机肥,真正实现了生物良性循环。
“食用菌生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良性生物循环”,郑太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这样强调。培育本占地菇的基质经过半年堆积发酵,营养转化得相当好,只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就能变成最佳的土壤改良剂,不仅可以用于树木栽种,也可广泛用于农产品的栽种或养殖。培养食用菌的基质使用完后,就被运往一家绿化公司,用于花木的栽种。“深南大道两旁的绿化带,也用上这种天然的肥料”,郑太灿将此总结为“源于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天蕈从2001年起对本占地菇进行人工驯化,并在国内率先采用全密封工业化进行规模生产。2003年,其生工艺就获得了深圳市高新技术项目的称号。2005年1月,本占地菇培养基及其工业化生产工艺又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2 1 3000.X)
就在前不久,郑总还代表天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了国家颁发的全国食用菌科技进步创新奖。对于这样的成绩,郑总依然十分低调,采访结束时,他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我是一个搞技术的人,不为名利,只求我的技术有人认可,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位在中国食用菌研究领域探索过的人……”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