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1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创新举措 破解产业瓶颈开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新天地
——访灌南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孟军
本刊记者 张建萍 范志飞 姬丹丹
灌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特色农业和循环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食用菌由引进,渐次推广,以至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工厂化生产集聚效应十分明显。为了更好地推广灌南县在农业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尤其是食用菌工厂化取得的经验,《食用菌市场》对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孟军(简称“吴孟军副县长”)进行了书面采访。
记者:灌南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历史并不长,为什么在二三年内发展十几个生产企业,其中政府给予了哪些支持?
吴孟军副县长:灌南县有着悠久的食用菌栽培历史。上世纪80年代蘑菇栽培面积曾经达到800多万平方尺,总产量近7000吨。90年代中后期,因技术落后、出口受阻等因素,食用菌生产一度萎靡,逐步萎缩到只有零星栽培。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引进新品种以及新的栽培技术,实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现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2006年灿绿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工厂化栽培纯白金针菇获得成功,2007年总产量达到0.79万吨,总产值突破4000万元。2008年全县年产纯白金针菇和秀珍菇2400万袋,总产值超亿元,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南京、杭州、哈尔滨等30多个大中城市。2009年,全县已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工厂化食用菌企业11家,其中6家已投入生产,年产金针菇、秀珍菇等菌包达8000万包,产值达2亿元以上。
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多年发展实践证明,现代农业要想做出规模,做出效益,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此,我们多次组织乡镇、部门调研论证,外出考察学习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今年初,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吴立生先后分四个片区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行调研,专门召集食用菌生产大户、企业代表,召开产业发展研讨会,谋划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4月6日-10日,县长阮冰又率农工部、农业局等部门赴福建古田、罗源等地参观考察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对比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最终确定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举全县之力加以推进。
二是科学规划布局。根据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我们先后邀请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详细调研论证,制定产业发展三年规划,以指导、引领产业的科学、高效、快速发展。规划主要以金针姑、秀珍菇等为主打品种,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以四季有、荣善、可为等为示范,辐射带动全县所有乡镇,重点建设新港大道新安至三口沿线食用菌产业带,力争到2011年实现食用菌年产量20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把灌南县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之乡。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为更加有效地鼓励扶持高效农业特别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扶持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企业按其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补助;规模生产平地食用菌5万平方尺以上、袋栽食用菌20万包以上,亩均效益1万元以上,秀珍菇、黑木耳按每包0.5元给予补助,双胞蘑菇、巴西蘑菇、茶树菇、香菇按每包(平方尺)0.3元给予补助。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十万人大会,对全县百位创业标兵、致富能人进行表彰奖励,其中1/3是食用菌栽培大户,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活力。四是整合各类资源。面对当前国家和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按照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整合各种要素,强化项目包装、强化宣传推介,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集中财政资金、扶贫资金、打包资金等优质要素向食用菌产业倾斜,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商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协会)和农产品经济人协会,整合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确保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不断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记者: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个方向,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向企业化生产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食用菌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带动一大批农民致富的好路径,你们怎么处理工厂化生产与传统食用菌生产的关系,怎么带动农民致富。
吴孟军副县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食用菌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依托现代工业技术,采用移植和嫁接的方式,把众多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带动力强,灌南县现有工厂化食用菌企业13家,今年已生产食用菌6800万袋,总产2万吨,产值2亿元。仅一个日产2万袋的工厂可直接带动100户农民参与生产,进厂农民年收入1万元以上。此外,农户可以通过投劳投资方式参股,其中不少农户在生产中,积累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在筹集一定的资金后另外办厂,走上创业之路,如灌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玉盛、爱农等食用菌企业。在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传统食用菌的生产,主要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已新建新安郝圩、百禄窑湾、李集和兴等6个基地,主要生产茶树菇、香菇、姬菇等,每个基地可带动200户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力度引进工厂化食用菌企业,逐步发展瓶栽技术,提升工厂化生产水平,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力争到2012年,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50个,每个基地建立100亩的标准示范区,辐射面积1000亩,全县形成50000亩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全县数万人参与食用菌生产,真正成为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之乡”。(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