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山高人为峰——记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
本刊通讯员 李丹 本刊记者 李昊
编者按:山高人为峰。李玉院士是我国食用菌界的一座高峰,默默耕耘,硕果累累。几十年来他攻克道道难关,在菌物基础学研究和菌物工程学研究成果辉煌;他教书育人,甘为人梯,为食用菌业界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李玉院士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肯定,在2009年12月李玉院士高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院士的当选极大地鼓舞了食用菌业界同仁,这在我国当代食用菌产业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李玉,男,1944年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汉族,中共党员,中科院理学硕士,日本筑波大学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菌物研究》主编,《菌物学报》(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7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风雨人生路为家 基础研究竞辉煌
展望中国的学术界,各个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李玉教授最开始所从事的黏菌研究却是很少有人涉猎的领域,是一条充满迷茫、寂寞的艰难之路。30年前,导师周宗璜教授将黏菌研究的重担托付给他,在这条单调而又枯燥的研究道路上,李玉教授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放弃了诸多人生机遇,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几十年如一日,在黏菌的研究道路上孜孜不倦地钻研。《人民日报》的专题报道形容他为“孤独的拓荒者”。8月的长白山脚下,游人如织,山巅却只有鸟雀共鸣,而那里却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拿着放大镜在搜寻着什么;10月的异国他乡,正是俄罗斯观赏旅游的好时节,而在深山之中却有一个老学者在用镊子挖掘着什么。这就是李玉教授,一路风风雨雨,美好的风景变成了他眼中的匆匆过客,留下来的只有一个个带着汗水和心血的标本。李玉教授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采集着他心中的宝贝,研究着一个个似乎不起眼的小东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玉教授亲自深入全国所有省区开展菌物资源调查,获1.2万份标本与菌株。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发表新种36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17。出版了国内外独有的“目”一级专著2部,其中一部为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本英文专著,另一部为《中国真菌志—黏菌卷(上、下册)》。在我国率先对粘菌纲所有目中的重要科、属、种进行了超微结构、个体发育(明确完整生活史的种数占世界已知生活史种数的1/10)、化学成分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其中12SrDNA序列占Genbank中注册总数的87%),从本质上探讨了分类单元间的亲缘关系及主要类群间和其他生物间的系统学关系,提出全新的系统学观点,使我国粘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和“重要黏菌类群系统分类学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菌类资源上,发现了新纪录种148个,已完成《中国真菌志—香菇卷》编辑,标本及菌种保藏量居于国内前列,成为我国这一领域重要的资源库。这些基础研究不仅保护了种质资源,挽救了一批濒危物种,更为进一步评价、利用、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于寂寞踏征途 工程研究路漫漫
李玉教授不仅在菌物学基础研究上硕果累累,在食用菌等菌物工程研究上也是成果辉煌。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菌类科技与工程研究项目,如国家科技部、农业部、“948”、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针对北方食用菌品种混杂、良种缺乏、技术落后、传统栽培模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等状况,开展了符合北方生产环境的黑木耳、榆黄蘑、元蘑、滑子蘑、香菇等的系统研发。创建了从种质评价-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标准栽培模式-产业化等食用菌工程技术体系。黑木耳等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榆黄蘑等品种通过吉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改进并创新产前培养料处理、产中栽培管理、产后加工的关键技术8项,标准技术体系6个,生产工艺3种。研究成果“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配套丰产技术研制及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方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将研究成果转化并推广,针对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产量高、效益低这一“新东北现象”,提出“南菇北移”“东木西草”“建设百公里食药用菌长廊”等合理化建议,被吉林省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成为新的产业亮点。在吉林东部诸多县市,如在敦化建立香菇生产基地,使高寒山区发展食用菌生产有了新途径;在汪清建立黑木耳生产基地,并举办了“中国首届黑木耳节”;在蛟河建立黑木耳及灵芝生产基地,成为“中国黑木耳之乡”。这些地区的创新技术应用,使之成为全国这一领域的示范县(乡)。目前,李玉率领的科研团队已与东北三省多个市(县)达成协议,联合开发食药用菌产品,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1个,以“五位一体”模式进行推广示范,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次,带动3万农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
真正的农业科学家是最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的,李玉教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每次去农村的生产基地,都会有大批菇农蜂拥而至,大家都认识他,围着他询问各种问题。一次,同行的外国专家看到这种场面赞叹不已,称赞中国的科学家能够这样贴近农民,千方百计满足当前农民对实用科技的迫切需求,一如既往为“三农”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在中国食用菌协会主办的全国“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的大型专题公益活动中,他担任组委会副主任、专家团团长,亲自在国内十几个省市及香港地区作了十数场报告,受众达万人以上,把食用菌工程创新技术推向了全国。
教书育人卅余载 汗浇桃李润无声
30年来,李玉院士为了自己所钟爱的菌物事业,勤奋忘我,惜时如金,出差旅途的铺位,常是他备课、编撰学术著作、修改文稿的场所,许多讲稿、教材、论著都是这样完成的;有时为了按时讲课、做学术报告,即便在出差和返校的当天,他也不顾劳累,如期而至;为了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他自己没有年节和寒暑假,平日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不顾医生的叮嘱,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他甘当人梯,在国内率先建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菌类工程及菌类化学等研究领域的博士后人员30余名,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其中24人成长为教授、14人为博导,为菌物事业输送了大批学术、技术骨干。作为著名的菌物学家,他还经常为本专科学生授课、讲座,他主讲的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并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与此同时,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为菌类工程技术交流提供了园地;建立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中俄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及“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为菌类工程技术研究提供了平台。
为将菌物学科与国际接轨,他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出席国际会议9次并在大会发言,主持了“第八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和“中日及泛亚太地区菌物学论坛”,参与主持了“第五届国际菌根蘑菇大会”,担任第五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主席及学术委员会主席。为提高我国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菌物学科及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9年12月2日,李玉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们在欢呼与羡慕的同时,又有谁知道这喜悦背后的故事?又有谁知道他为之付出的甘苦?又有谁知道这是多少个的日日夜夜才换来的成绩?在接收采访时,李玉教授没有豪情壮语,没有华美词藻,他说:“我要用这份厚礼以谢已故恩师的在天之灵,用这份厚礼回报母校的恩情!”多么坦诚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三十年来,李玉教授没有忘记恩师的遗愿,以这份厚礼完成了恩师没有走完的路,以这份厚礼回报自己钟爱的菌物事业,为菌物事业的发展历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