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2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江银耳”拉动食用菌产业升级
近年来,通江县深入挖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江银耳”的市场拉动作用,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银耳产业升级,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强有力的推进器,拉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去年,该县相继被确定为全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食用菌基地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科技示范基地县、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
发展路径
拉动产业升级
通江县诺水河镇梓潼村53岁村民黄武兴种植银耳20年。去年,他家种椴木银耳800瓶、木耳1200瓶,纯收入4万余元。科技人员李仕州说:“该村有食用菌专业大户20户,全村去年食用菌产值达到300余万元,纯收入250余万元。”
该县优化区域布局,巩固提升传统“两耳一菇”模式,大力发展蔬菜型食用菌,突出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打造银木耳、香菇、蔬菜型食用菌三大产业带,实现通江食用菌规模化发展;突出良繁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突出产业科技支撑,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龙头,突出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用3—5年时间,把通江建成川东北食用菌产业大县。通江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他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增值达到2.5亿元,食用菌产业年总产值达11.5亿元以上。
该县按照“一村一品”进行集中连片、整体打造,建立三个食用菌优势产业带和一个食用菌精深加工园区。一是银木耳产业带,集中分布于小通江河流域,主要包括铁厂、诺水河、板桥口、沙坪、青峪、新场、陈河、烟溪、涪阳、回林、草池等14个乡(镇)。二是香菇产业带,集中分布于大通江河流域,以两河口、铁溪、长坪、朱元、泥溪、沙溪、胜利、松溪、澌波、董溪、龙凤等13个乡(镇)为主。三是蔬菜型食用菌产业带,集中分布于该县低山区,以诺江镇、民胜、杨柏等3个乡(镇)为重点。四是精深加工园区建设,集中打造以光泰科技公司、银耳酒业公司、浩翔科技公司等企业为中心的龙溪沟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以银耳等为原材料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该县坚持把以银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作为立县支柱产业来抓,逐步实现由分散向规模跨越,由传统向科技跨越,由基地向园区跨越,由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跨越,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今年,该县栽培椴木银耳91万瓶、椴木木耳85万瓶、椴木香菇98万瓶、袋料香菇1930万袋、鲜食型食用菌1500万袋、蘑菇1000亩、灵芝200亩、茯苓100亩。食用菌生产规模达2.51亿袋,年总产量达12.9万吨(鲜品),产值5.1亿余元,农民人均增收400余元。
延长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江县积极加强银耳精深加工开发,目前已开发多个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光泰科技公司加工的压缩银耳、银耳酒业公司生产的通江银耳酒、银通公司生产的通江银耳饮料等产品质量上乘、市场畅销,全县银耳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通江浩翔科技公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制的银耳降脂胶囊已获保健食品生产批文,浩翔公司已征地200亩,正在建设生产厂房。
选好支撑
科技投入作保障
通江县农业局高级农技师李仕州介绍,通江银耳科研所的15名技术人员在生产季节全部下乡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开展培训会,进行现场指导等。
为抓优良品种选育,该县银耳科研所从野生银耳中驯化选育出银科01等优良菌株,品种的更新换代使银耳单产从过去的0.3斤提高到0.6斤;为抓节本增效技术研发,他们探索出提高银耳生产棒出耳率等新技术,变烧柴升温灭菌为锅炉蒸汽灭菌;为抓产品开发,县内企业与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协作和攻关,在产品精深开发上取得实效;为加大投入力度,该县多方筹资近2000余万元投入食用菌产业,撬动民间资金2亿元,有力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该县选育的优质银耳菌种已推广到安徽、河南等地;通过引进驯化、筛选出适合该县栽培的优质木耳菌种。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新西兰驻华使馆援助培训项目,发展食用菌科技示范户500人、技术能人1500人、技术明白人16000人,初步形成了“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产、研、销一体化服务发展模式,为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部门联动
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加强耳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我们严格执行年度采伐限额计划和凭证采伐制度,严禁乱砍滥伐耳林,并且通过认真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及低产耳林改造等林业项目,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稳定增长,以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通江县林业局长说。
该县实行部门服务包干制,菌农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建立“包片连线驻点”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薪炭林间伐计划;县信用联社及时发放生产信贷资金,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给予资金倾斜;县供销社积极开拓市场,签订销售定单,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
■ 思考——
产业发展关键靠人才
发展产业,关键在人才。针对食用菌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该县强化技术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配备,不拘一格挑选食用菌科研及技术推广人才;拨付专款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作为食用菌发展的科技顾问,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本土专业技术队伍;加大对生产大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广大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耳菇种植、生产、管理水平。
■ 链接——
1995年,通江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2004年8月,通江银耳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原产地保护。为有效保护这一原产地产品,通江县成立了银耳产业发展局,积极进行银耳精深加工,先后与国内外20多家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合作,开发出银耳羹、银耳粉丝、银耳软糖、银耳八宝茶、银耳大曲、银耳醇等系列产品。目前,打上地理标志的通江银耳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1亿余元。 (据巴中日报)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