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谈起创业的艰辛历程,平时话语很少的李宗义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的为我们讲述他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业故事。
穷人家孩子早当家,李宗义说他现在的一切都是逼出来的。2000年,对于李宗义来说是黑色的一年,哥哥发生交通事故突然离去,母亲的病逝加上父亲受打击病倒以及为母亲看病所欠的一大笔债让这个原本还在校园享受快乐的19岁年轻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为了全家的生计,李宗义辍学了,他毅然挑起了养家的重担,和许多的岷县人一样,他先是跟着姐夫学做药材生意,由于本钱少,加之对药材的不了解,他的付出并没有换来什么丰厚的回报。“没有把本赔进去就已经很不错了。”李宗义感慨说。药材生意的不景气和父亲病情不见好转让李宗义对生活失去信心,“我当时死的心都有了,就是怕债没还清,人家阎王不收我。”李宗义笑了,脸上带着那种农民特有的纯朴和善良。
老天是最公平的,商场失意的李宗义在感情上却有了收获,他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姑娘人很好,并没有嫌弃李宗义及他的家庭,而是心甘情愿的跟他。“娶到她,是老天对我最大的眷顾,没有她,我的事业不可能有今天。”谈起妻子,李宗义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那是在2006年,和一位外地客商一次偶然的谈话,让李宗义有了放弃药材生意,转而建日光温室,发展设施农业的念头。得到父亲、妻子同意后,他四处借钱,筹了5万元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建起了3座塑料大棚,种起了蘑菇,开始了自己的艰辛的创业生涯。白天,李宗义就和妻子在大棚里忙活儿,晚上学习种植知识或登门请教老种殖户,每天晚上睡觉时,他都累得气都喘不过来。给客户送鲜蘑菇更是充满了辛酸,每天他和妻子都是凌晨4点起床开始采蘑菇,然后按6点要把鲜蘑菇送到客商手里。天道酬勤,一年下来李宗义的塑料大棚见了效益,还清了借款,收回了投资。这让李宗义更加坚定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决心。
然而李宗义的创业并不一帆风顺,就在他决定要扩大规模的时候,他的蘑菇出现了问题,看着部分幼菇开始干枯,生菇的棒子不生蘑菇了,这下可急坏了李宗义,他不吃不睡,四处查找资料,请教老种植户,几天下来,人也憔悴了不少。好在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县农业局的专家为他找到了原因,是因为装蘑菇的棒子材料的比例不合适以及蒸棒子的温度没有掌握好的缘故。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李宗义还是损失了不少。有了这次惨痛的教训后,李宗义在以后的每个环节都特别小心,生怕再节外生枝。
李宗义常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看着李宗义靠种蘑菇致富了,亲戚邻居都来向他请教致富经,他毫无保留的向他们传经送宝。
今年70岁的李录旦大爷和李宗义是同村人,三年前,由于儿子儿媳不孝顺,李大爷老两口生活没有着落。看到此情景,李宗义主动让李大爷到自己的塑料大棚帮忙,一天给李大爷60块钱工资,让李大爷老两口养老。李大爷逢人就说:“宗义比亲儿子还亲,是个大好人呢。”现在在李宗义这里每天打工的农民不下10多人,他们基本上都是本村人,目前,李宗义已为本地农民带来3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李宗义还特别爱帮助有困难的人,不管谁家有事,他都帮忙,不管谁家借钱,他都毫不含糊的答应。“我也是过苦日子过来的,谁家没有个困难的时候。”李宗义如是说。
短短四年间,李宗义已经由最初的3座塑料大棚发展到今天的5座塑料大棚和在建10座日光温室,种植的不再是单一的蘑菇,还附带了金针菇、杏鲍菇等菌类作物,产品远销陇南、卓尼、临潭、合作等地。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