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通江县诺水河镇碧山村是通江县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业村,已有30多年的食用菌生产历史。该村以香菇生产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自2008年启动园区建设以来,园区内食用菌生产规模从建园前的100万袋增加到500万袋,产品总量从750吨增加到3500吨,产值从300万元增加到1650万元,园区内企业加工新增产值1250万元,菇农人均种植收入由3160元增加到8420元。该园区还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25个村6800户农户种植食用菌。
从2008年建园到现在,该园区4年来长盛不衰有何秘诀呢?近日,巴中日报记者对该园区进行了实地采访。
据悉,该村在园区建设上探索出“五方联动”的建设机制,建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的食用菌产业园区,生产方式也实现了“三个转变”,有效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大发展。
五方联动助推发展
党政推动促发展。党政牵头,组织专班,强力推动,实行“一个园区、一名领导、一个单位、一套班子”的工作机制。捆绑投入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国土资源等涉农项目资金600万元,集中建设园区基础设施。积极引企入园、引资入园,优惠用地政策,兑现规范化大棚补助标准,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扶持,保证了园区建设迅速驶上快车道。
大户带动作示范。代料香菇生产投入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发展伊始,农户瞻前顾后。村支两委组织村组干部首先带头生产,其中徐永潮、杨玻等大户栽培规模均在2万袋以上,家庭纯收入超过3万元。他们的快速致富使群众下定了决心,园区内300户农户家家种植食用菌。目前,该园区年生产代科香菇已达250万袋,年产值达800万元以上。
企业拉动添活力。引进成都耿晟实业公司进驻园区参与产业发展,积极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提供优质菌种,实行产品订单回收。该公司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鲜品),依靠成熟的销售网络,把产品远销上海、广州和日本、东南亚等国内外大中城市,实现了产品利润最大化,产业效益最大化。
协会促动强保障。以大户牵头,农户自愿为基础,成立了碧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实行“六统三分”(统一粉料、装袋、灭菌,分户接种、管理、采收,统一鲜品回收、烘干、销售)的生产模式,与菇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会的保驾护航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标准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
农户主动聚合力。强力的扶持政策、保障的生产订单和稳定的产业利润,促使园区内所有农户自发从事食用菌生产,自发学习种植技术,积极参与园区建设。
三大转变强势发展
通过园区规范化建设,实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三大转变:一是实现了以段木生产为主的资源消耗型向以代料生产为主的资源降耗型转变。通过技术革新,普及代料生产新技术,原材料资源的利用率提高50%以上,生产效益成倍增长。二是实现了由粗放型生产向规范化生产转变。把规范化的技术标准落实到食用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抛弃传统的晾晒和熏干加工,普及脱水加工新技术。三是实现了分户生产向工厂化生产转变。“六统三分”的生产方式把园区内所有种植户紧密联结起来,通过统分结合的工厂化生产方式,标准化技术得以普遍推广,既保证了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和技术质量,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由传统向科技跨越,由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