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6-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一、发展现状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国土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7万亩,辖15个乡镇2个区,440个行政村,总人口73万,其中农业人口60万。境内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大体要领是“七山二塬一分川”,是一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农业市。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政府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建立了果、矿、牧、林等优势产业,其中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业在全市发展100多万亩,产量达12亿公斤,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致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98年底,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果树剪枝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我市食用菌产业从1999年开始起步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乡镇、各单位特别是食用菌生产行业广大干群的艰苦努力,食用菌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依靠外延的粗放增长向依靠科技提升品质、注重效益的根本性转变,步入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先进县市行列。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食用菌产业更是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一是规模效益实现了新突破。2010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4500万袋,其中香菇2200万袋,分别较“十五”末增长47.2%和42.6%;食用菌年产量达到6万吨,较“十五”末增长34.5%;食用菌年产值达到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00%,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二是生产模式实现了新突破。建成食用菌规模生产核心基地25个,其中50万袋香菇基地达到15个。全市生产规模超过百万袋的乡镇达到11个,超10万袋的村达到79个,超万袋的户达到726户,食用菌产业实现了由过去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种植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的根本转变。三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全市食用菌生产行业中,农民中高级技师达到75名,助理技师达到300余名,基本实现了市、乡两级有总技术员,片、村有技术指导员,户有技术明白人,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民技术员相结合,市、乡、村三级联动、互为一体、健全完善的技术服务网络。四是名特优产品开发实现了新突破。食用菌主栽品种由2006年的几个发展到目前的10余个,以杏鲍菇、灵芝、金针菇、白灵菇、天麻为主的名特优新菌类生产规模占菌类栽培总规模的比重达到25%以上,运用灵芝活体嫁接技术开发生产的灵芝艺术盆景,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形成了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五是无公害生产实现了新突破。通过强化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范、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了1000万袋无公害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市每年可向市场提供无公害食用菌产品1万余吨。“十一五”期间,香菇、黑木耳、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灵芝等6个品种先后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灵珍”牌黑木耳、香菇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
二、优势与问题
在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上,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了全面进军“十二五”、加快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新目标的动员令。作为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如何加快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在“富民强市”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新农村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摆在食用菌战线广大干群面前的一个课题。分析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形势,应该说优势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有需求。食用菌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既是绿色食品,又是医疗饮食保健品,国内外消费需求量很大,据专家预测,今后国内外食用菌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加,呈稳定上涨态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是生产有条件。我市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昼夜温差明显,是“南菇北移”的最佳适生区。我市每年果树剪枝量达2亿公斤以上,食用菌原料资源丰富;从市情实际看,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市菌种生产、栽培技术、标准化管理已日臻成熟,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并形成了分工明确、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三是种植有效益。种植一袋香菇,菌种、基质、培养料、人工等投入平均在3元左右,可生产鲜菇3斤,按目前的价格,收入可达10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3,亩均纯收入5—7万元,相当于10亩农田的收入,比较效益十分突出。四是群众有要求。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是一条有效的致富途径。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群众得到了利益,提高了认识,发展热情高。五是学习有榜样。目前,我市已涌现出了食用菌生产的专业村、专业户及生产典型,只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就能带动更多的农户投身食用菌生产。六是发展可持续。食用菌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它种植主要在农闲时进行,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产业优势。食用菌是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循环链,发展食用菌可以更多地转化农作物剩余材料,变废为宝,可以还肥于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循环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当前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仍然是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的问题,突出表现为:⑴生产方式落后,集约化程度偏低。近年来,虽然我市食用菌规模基地建设发展迅速,但规模占全市比例还较低,更多的还是分散的农户自发种植模式,工厂化生产还基本是空白。从全国第三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论坛反馈信息,至2010年,在建和已建成投产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443家,年产量65万吨。山西一家煤焦企业2009年转型从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每亩土地年产值达到300余万元,土地利用率提高了987倍,是当前我市食用菌生产效益10倍。⑵菌种生产规模小,厂家资质低。食用菌生产,菌种是基础。目前,我市现有合法菌种场的年生产能力不足生产需要的三分之二,加之,我市菌种场都是较低端的三级菌种场资质,菌质资源没有保证,且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检测设备原始老化,菌种质量没保证。⑶龙头带动不强,菌品深加工滞后。我市食用菌产业现有龙头企业都存在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没有加工型龙头企业,没有精深加工的菌品,产品附加值低。⑷营销网络不健全,驾驭市场能力低。我市食用菌生产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产供销体系不完善,没有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和专业市场,产品主要单靠商贩收购和销售,出菇旺季会出现压级压价和卖菇难等问题。⑸资金投入不足,扩大再生产能力弱。食用菌属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较大,特别是随着食用菌生产逐步规模化,启动资金缺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由于借贷渠道不畅或借贷方式不适合菌业生产实际,制约了菌农扩大再生产和企业壮大再融资。
三、发展对策
“十二五”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目标是食用菌总规模达到8000万袋,鲜品年产量达到9万吨,年平均增长12%以上,50万袋以上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30个以上,基本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技术本地化、栽培标准化、生产集约化、质量安全化、发展持续化,步入国家级食用菌强市行列。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扩大规模,提质增效,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着力突破瓶颈制约,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持续、集约化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㈠突出规模化,着力培育食用菌产业集群。结合我市实际,在投资融资、规模生产、设备购置、产品销售、科技投入、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设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壮大食用菌生产核心基地和龙头企业,并通过合理规划、资源整合、重点扶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聚集区。
㈡突出科技化,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求在菌种培育、产品开发、循环利用和高效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产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强化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队伍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开展基层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建立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与市职高、技校等专业培训学校的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壮大食用菌专业技术员队伍,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形成分工明确、搭配合理的食用菌人才梯队。
㈢突出市场化,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规模基地+专业农户”的生产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把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发展共赢”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户分散生产向龙头企业带动经营的转变。引导生产要素向专业大户、生产示范基地集中,加快培育发展专业大户、生产示范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联结农民和市场、引导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适时加快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菌品营销和市场开发,扩大销售半径,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豫秦晋“金三角”地区食用菌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㈣突出标准化,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质量安全是食品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建立生产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完善食用菌产品质量分级、投入品安全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控制、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预警及应对机制。积极开展绿色菌品、有机菌品和地理标识认证工作,叫响灵宝食用菌品牌。
“小蘑菇”成就大产业,“小蘑菇”能作出大文章。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我市发展这一产业既有优势也有危机,只要我们正视问题,找准工作突破口,真抓实干,稳步推进,就能使我市食用菌产业快速稳步发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