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湖广:探索菇菌奥妙富经洒遍人间
发布时间:2011-06-3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丁湖广在菇业上奋斗50个春秋,编著菇书29部500万字,发行国内外。他曾荣获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和福建省首届“哈曼尼”科普奖金。国际期刊《中华保健食品》(2003年10月刊)作为封面人物,并以“点燃照明的火种,举世闻名的东方菇师”专题报道他的感人事迹。
草木成金 南北传经
早在六十年代初,风华正茂的丁湖广在基层供销社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稻草里长出一朵灰白色草菇,采回来后在福建省外贸局从事食用菌专业的陈启水工程师的指导下,投入人工栽培试验。1965年他主持《稻草露天栽培草菇技术试验》项目,仅半个月时间就长菇,为农民开僻一条“变为宝”的致富门路,被评为“点草成金”的好项目。
发挥专长 开拓创新
古田银耳产业化后,产品采收期出现底部耳片绿霉侵袭,影响产品质量,成为老大难技术问题。老丁深入主产区的凤埔乡平沙、福全等村调查研究,找到症结所在。2006年配合民营企业日新食用菌研究所试验研究银耳栽培新法,采取“划线增氧诱耳”取代传统的“扩穴增氧法”,有效解决这个难题。此项成果2007年获得发明专利,2011年2月获古田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五年来,他还为县新元食用菌研究所主持立项《名优特色菇品栽培技术研究》、《珍稀菌蕈栽培技术研究》和《怎样提高香菇种植效益技术研究》等5个课题;同时还协助古田县科峰食用菌研究所等3家民营企业研究完成《绣球菌人工驯化栽培试验研究》、《黄伞发酵料栽培技术研究》、《白毛木耳商化生产示范基地》、《利用种过菇耳废料栽培大球盖菇》、《新品种香魏蘑试验栽培研究》5个项目,均通过县科技局验收。
奉献精华 情暖华夏
丁湖广虽没上过大学,但靠他的学而不倦,长期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执着,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取得可喜成就。福建省人事局二次给予破格晋升农艺师、高级农艺师,成为福建省突出的科技工作者,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常说:“我的知识源于农民,如今应把知识回报给农民”。他把长期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奉献给广大农民。1982年以来开始著书立说,先后编著出版有:《中国黑木耳与银耳栽培与加工》、《乡镇致富项目技术手册》、《名优特色菇耳栽培新法》、《时尚珍稀菌蕈栽培技术》、《香菇速生高产栽培新技术》、《真菌皇后竹荪制种与栽培新技术》等29部500万字专著,其中有5部获得国家、省级一、二、三等奖。
学术深造 点击关键
30多年来,丁湖广既是菌业实践者、推广者,而且是菌业的保驾护航者。他十分注意观察国内外食用菌生产与流通的新动向,针对时期出现新问题,及时建言献策,发表指导性文章,引导食用菌产业走向正常轨道运行。2004年新加坡政府抽检中国香菇,发现重金属隔含量超标,通知集中烧毁。老丁及时在《中华保健食品》第6期上发表《香菇含隔问题的见解》文章,阐述隔法定限量,各国限量误差,隔来源与允许值,尽管放心吃菇,深入浅出,层层剥解,现其核心。新加坡一家食品公司用这篇文章向官方交涉,终于得到排解。
丁湖广运用食用菌这一条渠道,沟通海峡两岸菇业交流,2005年11月在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上发表了《绣球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技术探讨》论文,引起学术界关注,11月19日台湾省香菇技术研究协会陈宗明会长等8人组成访问团,专程来到我县参观访问,架起了海峡两岸菇业交往的桥梁。2009年8月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普研讨会上,他发表了《科学技术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学术论文,得到两岸学者好评,被收入《大会论文集》。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