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2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既有庄稼人的淳朴和憨厚,又透出生意人的精明与能干,凭借自己从废品收购站得来的农业书籍自学成才,依靠从废品收购站积累的第一桶金发家致富,并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他,就是马向红,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李浩村新北组人。
1996年,在家务农的马向红看到种粮收益低,便在家发起了蘑菇。因投入少,技术不过关,没有挣到多少钱。如何才能快速积累起第一笔资金?脑子活泛的马向红想到了开废品收购站。正是这个决定,让他不仅拥有了第一桶金,还拥有了一个汲取知识的宝地。
2003年,马向红拿着从朋友处借来的5万元开起了废品收购站。一方面,是蒸蒸日上的废品收购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四五千元的货,纯利润就四五百元。短短1年时间,他不仅还完外债,还有结余。此后,这个小小的废品收购站差不多每年都能保持六七万元的纯收入。另一方面,废品收购站收来不少农业方面的旧书籍,马向红拣有用的全部留下来,一有空便如饥似渴地读。“那几年,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好好积累。”马向红笑着说道。
2007年下半年,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食用菌种植技术,马向红自费去上海、大连等地学习,主攻高效益的液态食用菌种植。2008年学成归来,马向红将废品收购站交给妻子打理,在相关部门和村上的支持下,先后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9座日光温室大棚,准备大力发展液态食用菌。
万事开头难。对于没有足够实战经验的马向红来说,失败更是家常便饭。从制作菌包到在无菌环境下接种,再到培菌直至最终发出蘑菇,每一个过程对马向红来说都是一个难过的关。菌种怕酒精。为了保证菌种的纯净,马向红愣是6年没动酒。
靠着失败、重做,再失败、再重做的倔脾气,马向红虚心求教,刻苦钻研,终于把蘑菇做出了名堂,并钻研出一套低成本高产出的“蘑菇大法”。在保证湿度环境上,他摸索出用修渠放水的省钱方法代替引进喷水灌溉设备;在提高产量上,他琢磨出在种植黄瓜、辣椒的大棚内套种食用菌,一季下来,可以多收入近万元……每一次的实践,他总会有不小的收获。短短几年下来,马向红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蘑菇能手。
富了的马向红没有忘记乡亲们。李浩村过去就有很多村民用传统方法种植食用菌,群众基础好。为了帮助大伙致富,马向红一有空闲,就组织大伙学习,给他们讲解液态食用菌的相关技术。在他的带动下,目前村里已有60多户群众开始液态食用菌种植。
除了食用菌,马向红还负责蔬菜育苗。这个爱动脑子的农村人,没有盲目地埋头苦干,而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引导菜农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防止盲目跟风。2009年底气候反常,菜苗价格一路攀升,可马向红没有多收群众一分钱,反而将苗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给了菜农。“乡里乡亲的,不能挣这昧心钱。”实诚的马向红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大伙都愿意在他这儿订苗种。去年,马向红仅育苗的收入就达5万元。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