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2024首届(广昌)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2024首届(广昌)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

    2023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3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食用菌“安全过冬”全知道

    食用菌“安全过冬”全知道

    踏平坎坷成大道——记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主创业毕业生王雪辉和姚飞

    发布时间:2011-09-0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自信、拼搏、坚持是我们永恒的信念。我们相信有希望,有协作,就会有成功。创,即奋斗与动力;业,即辉煌和梦想。这是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王雪辉和姚飞的自主创业誓词和口号。
        2010年7月,他们怀揣着共同的梦想,积极响应国家自主创业的号召,在延安市宝塔区川口乡田崂村,默默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经过八个月的辛勤努力,2011年3月,他们培育出的优质蘑菇,上市后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半年内纯收入达8万多元。王雪辉和姚飞的创业故事被新华社、科技日报、华商报、延安电视台、延安日报、西安晚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榜样。然而,这成功的背后,却包含着太多的汗水和艰辛。
        勤奋学习  立志创业
        2006年9月,王学辉和姚飞以优异的成绩,分别从江西南昌和陕西西安考入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在校期间,王学辉和姚飞同班同宿舍,两人都非常的勤奋好学,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对所学专业前景的了解,逐渐对食用菌的栽培、应用和推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萌发了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他们深知,创业并非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有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锻炼上去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此,他们两人在大学的四年中,注意从专业知识技能、社会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经验等各方面发展和完善着自己。2007年,王雪辉和姚飞先后进入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实验室,在食用菌方向专业带头人任桂梅教授及高年级同学的指引下,潜心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这一学便是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们放弃了闲适的生活,放弃了春红柳绿时节的游玩,无数个日夜穿梭在“教室——宿舍——实验室”之间,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吃了多少苦,只是为了能够多学一些专业技能,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及科研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创业做准备。在付出辛勤的汗水后,他们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牢固地掌握了食用菌在实验室的栽培技术。除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他们经常还利用课余时间,到安塞、河庄坪、莫家湾等延安周边的食用菌栽培户的家中,与农户积极交流,向他们请教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同时,他们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义务帮助和指导农户安排食用菌的生产。大三的时候,他们参加了大学生创业大赛,深入农贸市场调查了金针菇、平菇等的生产销售等情况。他们还多次利用寒暑假赴浙江、福建、大连等地考察,了解现代化的食用菌生产状况,学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创业伊始  困难重重
        创业初期,家人的反对,经验的缺乏,资金短缺和场地的选择等几大问题,困扰着这两位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姚飞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希望儿子能在大城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为此还托亲戚给他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可是不太喜欢安定生活的姚飞说服了家人,放弃了这份大多数同学都羡慕的“美差”,毅然选择了和大学共处四年、相知相交的姚飞一起自主创业。经过多方奔走,在亲戚朋友以及老师的支持下,他们终于凑了三万多元作为自己事业的启动资金。为了寻找合适的食用菌的生产场地,他们几乎跑遍了延安周边的各个乡镇,经过多方努力,最终确定在延安市宝塔区川口乡田崂村租用原有的食用菌栽培大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他们背着两床铺盖卷,端着大学时积攒的书籍,住到了生产基地上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这些房子常年阴暗潮湿,时有老鼠出没。由于门窗的封闭性不好,遇到大风天,屋内尘土飞扬。到了冬天,生了炉火,也会因为风向的缘故,屋内会变得煤烟呛人。然而要想顺利实现创业梦,除了恶劣的住宿条件外,他们面临的远比想象的要艰难的多。当时租用基地污染非常严重,栽培场里有两万多个废菌棒要一个个的清理,大棚及钢架要重新修整,塑料膜及草帘子要更换,水电路及燃气管路要重新铺设,生产中要用的原材料、菌种的来源等等,以及来自村民异样的眼光都压在这两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肩上。但他们始终奉行了一个原则——坚持。凭借着对理想的坚信和坚强的毅力,他们终于走出了最初的窘境。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辛准备,栽培场地已经初具生产条件。2010年9月,他们采用母校筛选出的优质菌种,用自己所学的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在栽培过程中,他们从原料准备、菌种制作到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力求完美。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近八千袋蘑菇终于按预期计划种进第一个大棚里。为了能使这些菌种能顺利发菌出菇,两人更是精心管理,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然而,当满怀喜悦、信心百倍地将蘑菇送往市场时,他们发现自己的蘑菇并没有像期望的那样,被一抢而空。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市场经验是多么的匮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调查,他们了解了自己种植的食用菌在市场上的优势和竞争力,学会了根据不同等级消费人群的需求,将蘑菇进行分类,并且挨家进行了推销和宣传。姚飞告诉记者,他们将蘑菇主要分为两类:菌盖大的,一般会送往火锅店、烧烤店、串串香店,因为这样的蘑菇好装盘,串在竹签上也比较好看;菌盖小的口感好,他们会送往食堂和餐厅。由于掌握了市场销售的特点,使市场买家了解了自己的产品的优长之处,现在他们所种植的蘑菇在家里都被预售殆尽,常常供不应求。
        坚定信念  继续创业
        正在他们满怀信心地向未来挺进时,他们又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由于生产基地离销售市场之间的运输路途遥远和食用菌运输过程中的保温需要,他们急需一辆送货车。经过调查,他们得知需要4万元,才能买到这样一辆运货车。如此巨大的一笔资金来源,对于举步维艰的王学辉和姚飞,无疑是当头一棒。姚飞告诉记者,在运货车销售市场考察回来后,王学辉坐在床上发了三个小时的呆,最后抛下一句,“只要坚持,路是越走越宽的!不信咱就过不了这个坎!”就拔腿出门了。最终,他们利用初步销售蘑菇的收入和四处辛苦筹措的钱,买来了一辆送货车。在创业过程中,陕西省延安市川建集团、宝塔区川口乡领导也多次看望并慰问他们,勉励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服务地方经济。王学辉和姚飞告诉记者,来自母校院系老师和同学物质和精神上的强有力的支持,使他们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开始创业时,母校为他们提供了11个月的生活补助,资助了2000元的实验经费,提供了实验设备,并精心指导他们育种。生科院的领导们常常去生产基地看望他们,从思想上鼓励他们,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尤其是任桂梅老师,对于他们的关心是润物细无声的,她教会他们学会把握自己的命运。记者采访的当日,恰逢生科院师生义务去王学辉和姚飞生产基地劳动,他们帮助王学辉和姚飞整理大棚,清理废菌棒、收拾废菌墙上的残次菇,给蘑菇浇水。记者了解到,生科院曾先后8次派出学生到王学辉和姚飞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义务劳动。由于母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他们度过了创业之初的最艰难的阶段,他们用心培育出的蘑菇,也由于品质高、适合当地气候、菌种优良,在上市后赢得了商家的青睐和当地农民的信赖。在创业的这段日子里,两个人也是精诚合作,相濡以沫,共度难关。两人能力的互补性和生产中的计划性、目的性、科学性,使掌握着较为先进种植技术的他们,在延安食用菌种植市场上初步占有了一席之地。
        农村天地  大有作为
        在蘑菇出潮的季节里,王雪辉和姚飞每天凌晨两点钟就要起床采集并修剪蘑菇,赶早上五点钟以前,送到蔬菜批发市场和各个大餐厅。虽然忙碌和辛苦,但是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由于今年市场的行情好,每箱蘑菇可以卖到70元的好价钱。王雪辉和姚飞告诉记者,他们原来种植的蘑菇已明显供不应求,目前正在配置菌棒,决定再种植1棚蘑菇。在大棚外面的场地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重新配置的菌棒。菌棒主要由玉米、木屑、肥料等材料混合而成。为了节约生产成本,他们在食用菌大棚外的土地上,种植了玉米,因为玉米是他们用于做菌棒的主要原料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还为自己种植了南瓜、红薯、西红柿等日常食用蔬菜。在这短短的八个月中,他们种植了八大棚蘑菇,主要销往延安市区的学校、食堂及部分酒店,日销售额达到700元至800元,月收入达20000元左右,实现了一年内纯利润8万元的巨大突破。由于试运营阶段的良好效果,2011年3月,通过与雇主协商,他们正式购买了除土地以外,生产基地地面上的所有建筑和拌料机、灭菌锅、粉碎机、装袋机等生产设备。他们在一点一点地用心地生产着自己的食用菌的同时,也为自己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计划,他们将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位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一些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菌种;第二阶段是积累和吸纳一定的资金,拥有自己的发菌库和冷库,在种植平菇的基础上,试种植一些稀有菌种;第三阶段是以稀有菌种为主,同时也做一些附加值较高的技术服务。他们希望将来能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借助社会的力量,积累或筹备一定的资金,建立一定的体系,改变这种粗放式的农村小作坊式的生产,能使食用菌走上规模化、现代化、工厂化的生产道路,体现更多的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让更多人享受到实惠。记者采访的当日,就有两家公司看中了王雪辉和姚飞的技术,向他们发来邀请函,表达了合作开发食用菌的意向。
        回报社会  不忘他人
        王学辉和姚飞是有良知、有责任的大学生,他们深知“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的道理,在创业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周边农民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向王学辉和姚飞咨询时,他们都会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尽最大努力帮他们解决。半年多来,王学辉和姚飞先后为延安市宝塔区川口乡田崂村、赵窑村,枣园镇莫家湾村、何庄坪镇井家湾村、解家沟村和安塞县李家湾村等地的20余位农民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延安周边菇农提供了优质菌种6000瓶,这些菌种可栽培平菇20余万袋,使得当地农民的经济纯收入同比增加了近10万元。提起王雪辉和姚飞,周围不少种植户都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夸他们是延安大学培养出的好后生。
        创业仍在继续,追求永无止境。王学辉和姚飞也在经历了艰辛和风雨之后,稳步走上了发展之路,相信他们的路会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阔。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