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引导农民致富的“淘金人”创业者
发布时间:2012-02-1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一位来自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的食用菌技术员,告别家人亲朋淘金人,,只身来到湖北省南漳县,为促进当地食用菌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增收劳累奔波而不遗余力。他就是被南漳县广大食用菌种植户亲切称之为“陈技术”的浙江省云和县食用菌生产技术员——陈志伟。
陈志伟,1991年7月毕业于浙江丽水农业学校首届经济特产专业,十四年来一直从事食用菌技术推广工作。1991至1992年,担任食用菌技术员,1994年出资3万元,成立民营科研所——云和县菌蕈研究所,1999年出资50万元成立云和县象山食用菌有限公司。现为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中国菌物学会会员,《中国食用菌信息网》理事,云和县食用菌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2004年推选为丽水市食用菌协会副会长。
从1992年开始,陈志伟加入外出开发食用菌的队伍,起先是在江西德兴、婺源等县进行食用菌技术辅导,以后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江西的景德镇,安徽的祁门、六安,湖北的黄岗、随州、襄樊及河南、湖南、福建、贵州等16个省65个县市,都留下过他不遗余力地推进食用菌事业的身影,由他推广的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食用菌菌种就达500多万瓶,同时带动了云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外出开发,形成丽水市食用菌西部开发主力军。2004年陈志伟被评为"云和县首届十大创业青年"。
2003年11月,淘金人,经朋友介绍,陈志伟离开开发多年的湖北随洲,展转来到南漳,从事他袋料食用菌技术的推广事业。南漳县作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之一,食用菌发展基础较好,加之全县拥有328万亩的林地面积,特有的气候条件,更加坚定了陈志伟帮助当地发展食用菌业,推广食用菌新技术、新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从2004年春季开始,陈志伟用自已所掌握的食用菌生产专业知识和制种、栽培所积累的成熟技术与当地资源优势成功对接,首先对南漳当地栽培的“菊花型”黑木耳进行改良,将云和县推广的“新科”袋料黑木耳新品种嫁接到了南漳,同时将南漳袋料黑木耳、香菇的破袋方式由划口式,改为刺孔式。就是这一小小的举动,使南漳的袋料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单位产量比原来提高了30%左右。当地种植户在陈志伟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南漳县城关镇郭家土城村2组的姜余说:“以前我们是下岗职工,淘金人,陈技术员过来之后,指导我们发展袋料香菌。我种植了12000袋,栽培中的一系列问题,陈技术员指导得很到位,随喊随到,现在是收第三茬菇。这12000袋袋料收入应该说是不错的。”
在南漳,陈志伟推广的包菌种供应、包技术服务、包产品销售“三包”技术服务模式,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一年多来,陈志伟的足迹踏遍了南漳的山山水水,由他免费为农户发放的技术资料达1万多份,现场指导传授技术1200多户。同时,他还利用自已多年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积极外引内联,牵线搭桥。仅2004年,由陈志伟联系出口到香港、日本及东南亚等国的香菇、木耳总量达100多吨,创汇100多万元。
“陈志伟先生到南漳来,采取包技术指导、包菌种供应、包产品回收的办法,淘金人,带动了南漳5000多户农民发展袋栽黑木耳生产。这5000多农户每年户平均收入都在2万多元以上,总计增收每年都可以搞到1000多万元。为促进湖北南漳食用菌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漳县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鞠宗荣如是说。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