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连日来,孟村回族自治县宋庄子乡许村的于增民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不少村民来找他探讨食用菌种植经验,而他自己正忙着种植灵芝。
31岁的于增民自2007年开始率先在当地发展食用菌种植,并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培育新品种,还借鉴外地经验引进了林下种植模式,不仅管理简单,还增加了效益。通过几年发展,现在他种植食用菌面积达到90多亩,年纯收入超百万元。
白手起家 种菌路上艰难多
“要致富,就不要怕失败。”谈起自己种蘑菇的经历,于增民颇为感慨。在发展食用菌之前,他在县里的弯头企业打工。
“打工时,自己曾梦想能建一个弯头生产公司。看到公司销量很大,但资金回收困难,每年都有大批资金在外‘压’着,俺就变了主意。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食用菌,发现它利润空间大,都是现钱交易,就想试试看,没想到从此一头扎进去了,而且越干越大。”于增民说。
开始种植食用菌,对于积蓄不多的于增民来说,显得异常艰难。筹款、找场地、购菌种……那些日子里,于增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直到大棚落地才松了一口气。
大棚建起来了,可麻烦事又来了。种菌对技术要求较高,可于增民没接触过这一行,但他有一股拼劲。他买回菌种,认真研究,仔细种植,在发菌的日子里,几乎一天24小时都呆在棚里,生怕有一丝疏忽。当看到一道道菇墙上长出了一朵朵平菇,他所有的疲劳和担心都一扫而光。
头一年的效益不错,不到1亩的棚,赚了1万多元。见到效益,于增民有了信心,为了使蘑菇种植更上一层楼,他把目光瞄上了具有发展潜力的珍稀食用菌,并研发新品种。从第二年起,他每年都扩大种植面积,发展灵芝、白灵菇等高端产品。 不断创新 新品种受追捧
“这是什么菌啊?长得像菜花,以前都没见过。”记者刚走进于增民的大棚,就发现了“新鲜物”。
“这是俺自己研究的新品种,叫玉冉,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食用菌。其菇体类似菜花、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市场上的紧俏产品,主销北京和海南,目前的售价每公斤180元,供不应求。”于增民说。
于增民介绍说,一个优秀的菌种,也就“辉煌”4至5年,因为效益好,大伙抢着种,会造成集中上市,从而压低了价格。以白灵菇为例,头几年的价格达到每公斤100至120元,甚至140至160元,而今年春节过后最低的价格降到每公斤10元。
了解到食用菌市场规律,于增民聘请了3名技术员,并经常邀请食用菌专家过来讲课,自2010开始培育新品种。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培育成功了玉冉食用菌,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虽然玉冉品种的效益可观,可于增民没有满足,他一边扩大玉冉的种植面积,一边还在培育更优秀的品种。在种植玉冉、灵芝、白灵菇等高端产品的同时,他还利用培育这些产品剩下的原料,种植上鸡腿菇、秀珍菇等市场热销品种,做到一年四季都有菌种销售。 林下种植 生态环保效益高
走出菌棚,于增民又领记者来到了林地。笔直茂盛的速生杨树与浅蓝色的食用菌大棚相互依存。在发展食用菌过程中,他借鉴外地经验,引进了林下种植模式。 “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食用菌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遮阴,食用菌喜阴;食用菌的水分可滋养树根,菌渣是树木的好肥料。”于增民说。
与传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相比,林地种蘑菇,一方面利用了林地特有的阴凉潮湿的生长环境,有效降低了食用菌栽培设施投入生产成本,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质,非常适合规模化生产,同时实现了错季上市,缓解了夏季食用菌产品短缺与市场需求旺盛的矛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另一方面,林木又借助了菌棒中的养分、水分,既不用打农药,也不用施肥料,降低了林木养护成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于增民介绍说,以林下栽培鸡腿菇为例,第一批,林下套种时间3至6月;第二批,林下套种时间8至11月。接种后菌棒无需再次套袋,直接并排码放,最后用塑料薄膜整体覆盖,子实体长出地面后,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1亩地能种1万多个菌棒,单棒均产达1.4斤。眼下,鸡腿菇的市场价格在每公斤4.8元左右,扣除成本,每棒的纯收益在0.9元左右,每亩地纯赚七八千元没问题。
村民看到于增民种植食用菌有了效益,纷纷向他来请教种植技术。于增民看大伙的种植热情很高,在2010年成立了久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今年,乡党委政府、村两委把食用菌种植当成农民的致富路,对农民建棚给出了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食用菌。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