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3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记者 徐磊) 在“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有这样一位泰斗级人物,却始终保持着农业工作者的本色,他的名字叫丁湖广。6月14日在采访丁湖广时他对记者说道:“最好的老师是农民,我的知识是在农村学到的,我应该把我掌握的技术还给农民,让更多农民搞好食用菌生产,发家致富。”
丁湖广今年已经77岁高龄,从事食用菌研究有50多年,曾任古田县食用菌协会会长、福建省食用菌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首届常务理事;1995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和“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优秀理事长”两枚勋章……
心系农民,走上专研之路
老丁与食用菌的不解之缘,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60年,风华正茂的丁湖广在古田县平湖镇供销社工作,那天,他突然发现稻草里竟长出一朵灰白色的草菇。于是顿生灵感:能否将废弃的稻草利用起来种菇,“变废为宝”?25岁的丁湖广从此走上了食用菌探索之路。
1965年,在福建省外贸局食用菌专业工程师陈启水的指点下,丁湖广主持开展“稻草露天栽培草菇技术试验”项目,获得成功:每50公斤稻草产草菇10公斤。这个项目很快在全县推开,他写的《农村稻草种菇大有作为》报告更是作为中央办公厅参阅文件批转各部委。
老丁的名声渐渐传播开来。从此,没上过大学的丁湖广,踏上了研究食用菌的道路:一方面,他奔波于山区之间,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吸取了菇农不少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他从书店购买了微生物方面的大量书籍,并订阅《食用菌》专业杂志,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老丁积极参与研究利用杂木屑和农作物秸秆代替木材栽培银耳、香菇的新技术;八十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竹荪野外生料栽培以及真姬菇、袖珍菇、白灵菇、杏孢菇等珍稀菇菌的开发;1996年从古田县供销总社退休后,他继续从事食用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完成8个项目,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传道授业,传播种菇技术
“我的知识来源于实践,都是很实用的技术,我给农民们讲课,他们都能听得来,而且非常欢迎我。”老丁说,“帮助农民种食用菌,然后看‘银(银耳)花朵朵开’,闻‘菇香处处飘’,我感到非常欣慰。”
2012年3月17日的一天,边远老区基点村的凤都镇石坑村农民种的香菇产量高但品质未达标,效益仍然没有实现,农民急在心里,这件事被老丁知道后,当天就赶到与南平交界的石坑村,经过“把脉问诊、对症下药”认定是不干净的床畦沟蓄水泼到菌筒上引起的,于是他教农民改进浇灌方式,引进山上泉水入棚喷洒。当晚还在村里草坪上,为80多位菇农讲述香菇如何优化品质,直到深夜。
学有所成的丁湖广,把“致富农民”当成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30多年来他闯南走北,足迹遍布闽、浙、赣、晋、陕、藏等18个省区,广泛传播种菇技术,为农民开辟了食用菌致富的新门路。
同时,老丁还为加强两岸菇业交流做出了贡献,2005年11月在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上发表了《乡球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技术探讨》论文,引起学术界关注,台湾省香菇技术研究协会陈宗明会长等8人还组成访问团,专程来到古田县参观访问,双方建立关系,架起了海峡两岸菇业交往的桥梁。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