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爱农星食用菌”创始人——大学生村官陈墨

    发布时间:2012-08-1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陈墨是北京农学院毕业生,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村主任助理。自从大学毕业走上“村官”岗位,陈墨始终把“爱农、兴农、富农”的愿望落实在带领村民发展蘑菇等产业上,为北京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先后荣获“北京市郊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第二届北京市青年创业之星”、“北京市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今年7月17日,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他又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
    1.“一定要为改变农村做点什么”
      2007年,陈墨从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专业毕业,成为庞各庄镇王场村的“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那时环境很艰苦。“宿舍里就是两张床,日用品不好买,甚至吃饭都成问题。”陈墨说。他的精神备受考验,迷茫过,徘徊过,也痛苦过。
    直到发生那次冰雹灾害,陈墨第一次看到了农村真实的状况:农民们几个月的辛劳因为一场天灾轻易付之东流!作为受过农学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和新上任的村主任助理,陈墨内心深受触动:“一定要做点什么,改变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的现状。”
     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000元,很多村民的收入还远低于这个平均数。在近距离接触村民、做了大量基层调研后,他发现该村存在三大问题:村民思想比较保守;农业产业结构原始初级;经营方式单一。陈墨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有好的带头人、好的政策、好的项目,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作为一名大学生,他自己虽然也并不精通农业科技,但可以借助母校的科研力量,尝试着运用新技术、新成果,再把这些技术传播到村民中去。
     2.创办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陈墨在高校期间就对微生物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到农村参加工作后不久,他联系实际,选择了发展食用菌与特菜产业作为主攻方向。2008年9月,他与同是大学生村官的胡建党共同筹集15万元,在村里创立了北京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创业之初,什么都需要亲自动手。除了干好“村官”本职,办执照,建基地,以及生产技术环节等等,执行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工作量特别大。然而,每天超负荷工作的陈墨在心里默默地鼓励自己:“贵在坚持!”为了就近照顾食用菌大棚,陈墨就居住在大棚边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2008年冬至,大兴区的气温骤然降至零下17℃,他和同事胡建党居住的简易小屋没有暖气,室温只有零下10℃,两个人晚上不得不整晚地烧锅炉。清晨5点多,食用菌大棚的棚布被寒风刮开了,顶着凛冽的寒风,陈墨以最快速度扯下布帘,再压好。有风的夜晚,他们就怕棚布会被风掀开,冻死食用菌,只好轮流熬夜。很多村民都受不了这样的苦,他们却坚持了下来。
     困难时刻,母校北京农学院的领导、专家多次来到陈墨的合作社和蔬菜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并向合作社提供菌种及超净工作台用于蘑菇接种。
    在经历了一番努力、波折后,陈墨带领合作社先后建成了四季出菇大棚16座,保鲜库、采菇房、发菌室、接菌室和拌料场地各一个,年出菇达到5万公斤。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直接和间接促进村民就业50多人。2010年村官任职到期后,陈默选择了留任。他要在这方土地上真正干一番事业。
    3用科技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10月,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余万元,建起了育苗基地和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基地采用穴盘育苗和特殊基质科技方法育苗。用这种方法,育苗数量大、成活率高,有效解决了村民育苗难的问题。
    紧接着,陈墨又从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引进第五代温室大棚技术,使大棚黄瓜、西瓜的上市时间大大提前。周边300多户农民陆续种起新品种蔬菜瓜果,每亩地年增收2000元至2500元。
    在种植食用菌的基础上,陈墨尝试用菌斑的废料培植有机蔬菜、瓜果,发展循环农业。目前,已有西瓜、甜瓜、圣女果和辣椒四种瓜果蔬菜获得了有机认证。今年5月初,离普通西瓜上市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在王场村,“村官”陈墨在第五代温室大棚里种植的L600新型西瓜品种已经成熟,这西瓜不仅甜,皮薄瓤红,还做过有机认证,上市价格是普通西瓜的5~6倍。
    陈默的创业业绩和踏实作风,赢得了好口碑。村民们说:“陈墨是个很沉稳的人,能吃苦,想法新,我们信得过他!”
    如今,村民们经常要到陈墨的连栋大棚和温室大棚里走一走,看一看,向陈墨咨询种植哪些蔬菜。王场村实现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撰稿:程天赐 张丽萍)(编辑邓茂柏)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