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军营的坦克兵成为一名蘑菇营销户,44岁的独山港镇韩庙村人杨卫明可谓是进行了一次华丽转身。自从2002年开始从事蘑菇种植到后来进行蘑菇营销,杨卫明以他敏锐的眼光和令人赞叹的勤奋与诚信成为了一名蘑菇营销能手。
1986年,杨卫明参军来到南京,1990年3月退伍,随后进入企业当了门卫。2002年,杨卫明因哥哥种植蘑菇而受到启发,一心想干点事的杨卫明也决定尝试一番。经过一番努力,他种植的蘑菇在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初战告捷更坚定了他进一步发展蘑菇生产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蘑菇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杨卫明开始寻求“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我们本地市场消化不了那么多蘑菇,蘑菇产出的高峰期,很多农户的蘑菇都卖不掉。”杨卫明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开始考虑蘑菇营销,在为自己增加效益的同时,也帮助附近种植户解决蘑菇难卖的问题。起初杨卫明是小规模、小批量地收购蘑菇。“我当兵的时候在南京,知道在江苏常州有个十分大的蔬菜交易市场,所以就利用战友关系将收购的蘑菇贩卖到那边。”在营销过程中杨卫明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和信誉,因此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和好评。平时,杨卫明一有空闲就外出跑市场、灵市面、广交朋友,为自己上规模发展蘑菇营销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努力,他也有了一批固定客户。在营销过程中,杨卫明始终抓住市场这根主线不放,在鲜菇贩销中,看到市场对盐水菇的需求量有增无减,他又开始经营盐水菇。
从每年的11月初开始收购蘑菇至第二年的5月底,在这7个月的时间内,杨卫明每天收购蘑菇的数量最少不低于300公斤,最多的一天超过15000公斤,在我市所有的蘑菇营销户里,杨卫明的收购数量是最多的。杨卫明收购的范围包括新仓镇、广陈镇、独山港镇等地,7个月内的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仅每年的运输费就超过20万元。
随着营销业务不断扩大,杨卫明也在去年扩大了自己的营销收购站,投入了近20万元增加了冷库和盐水菇基地。
在杨卫明的蘑菇收购站内,记者还发现了数十名正在整理蘑菇的人,他们大都是老年人。杨卫明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在杨卫明这里帮忙整理蘑菇每天可以获取几十元的报酬。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陆祥珍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告诉记者,像她这样岁数的人一般干不了其他的活,而在杨卫明这里,帮忙简单地处理蘑菇,就可以获得几十元的报酬,让她的晚年生活有了更多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