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肖胜刚:福建将乐菇农的“布道士”

    发布时间:2013-01-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当前,我市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更加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被农业专家视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枢纽”的食用菌栽培,也日益受到我市农民朋友们的青睐。
      去年冬天,在以食用菌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将乐县,许多以前从未种过菇的农民,现在也种起了菇。他们希望能利用好冬闲田,增加一些收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肖胜刚,也由此变得更忙碌,这些天总有菇农前来向他请教栽培技术。
      在将乐县菇农的眼中,肖胜刚就是他们的“布道士”,有种菇方面的问题找他,保准能得到解决。“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肖胜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近25年的时间,研究食用菌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创一项技术的生态效益
      1988年8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果树专业的肖胜刚,被分配到了将乐县工作。从那时起,他就与食用菌栽培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的菇农栽培食用菌,大都是以阔叶林的林木木屑作原料。按估算,种1万袋的食用菌,大约需要15立方米的木材作原料,可见发展食用菌对木材的消耗相当大。而阔叶林又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林,它的过度砍伐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要想持续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寻找到一种原料替代品。
      当时,将乐有不少的家具加工厂,由于至少10%的木材无法被有效加工,按将乐县松、杉木的木材砍伐量来计算,每年就有近1.5万立方米的木材变为木屑,而这些木屑仅用于燃烧。肖胜刚想到,他的大学老师林占喜教授,曾做过用野草栽培食用菌的试验并获得成功。既然野草都能作原料,是不是也能利用松、杉木的木屑作原料呢?
      于是,他开始将松、杉木的木屑,与一些阔叶林的木屑作比较,深入比较分析它们的化学成分。经过实验,肖胜刚发现,松、杉木的木屑含有一种烯萜类物质,且含量比阔叶林的木屑要高些,这是抑制食用菌生长的主要因素。如何既简单又有效地除去这种物质呢?
      肖胜刚用了8年时间,查阅大量的林业知识读物,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有了好办法――将木屑晒干后,闲置60天左右。这一难题攻克后不久,他便成功地掌握了用松、杉木的木屑栽培食用菌的技术。而这一技术,当时在全省还属首创。从1999年起,我市推广这项技术共种植了3000多万袋的食用菌,实现产值1亿多元。
      其实,放在全市计算,这项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不仅在经济上。据当时统计,全市每年有近15万立方米的松、杉木成为被废弃的木屑,如果这些木屑全部用于栽培食用菌,可以种1亿袋;节省下的木材消耗,相当于每年少砍伐了2.25万亩自然林山场。换句话说,这项技术,对于合理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有着更为深远的生态效益。
      一种模式实现年亩产万元
      与食用菌栽培技术方面的全省首创相比,还有一项全省首创,是肖胜刚让大伙儿不得不佩服的。那就是建立和推广了以食用菌为中心的“菇―烟―稻”的立体栽培模式,实现了年亩产值达1万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回溯到2001年,将乐县万全乡杏溪村村民们觉得很纠结:烟叶和食用菌是他们增收的两大支柱产业,但田是用来种菇还是种烟,很难下决定。
      要是可以把烟叶与食用菌进行套种,不就可以有效提升农田的利用率了?又一个新课题的研究,悄然攀上了肖胜刚的心头。问题出自哪里,就从哪里解决,还是拿杏溪村作试点,肖胜刚说服了肖日辉等村民,与他们合作进行“菇―烟―稻”的轮作试验。
      在每年的10月至11月间,肖日辉等村民利用收割完的冬闲田,种大球盖菇,到了春节前半个月或者元宵后半个月,再在菇田里套种烟叶。至第二年的4月,菇全部采摘完后,烟叶继续生长,到6月底7月上旬收获了烟叶后,又种上水稻。这样的轮作模式,经过了6年多的技术试验后,取得了成功。
      这种模式省肥又省工。从烟叶长势来看,没有“烟菇”套种的烟叶前期长得较快,中、后期缓慢,有套种的烟叶前期长得较慢,培土后的中、后期长得快,长得更高,还可多留2个叶片,这样做,产量不会减少。从质量上看,有套种的底部烟叶比无套种的会稍薄些,中部叶差不多,上部叶更厚,烤出的颜色一样,还更好烤。有套种的烟叶底肥一定要少下,否则,烟叶一直青长,烤不成好烟叶。
      采用这种模式,农民们不仅多收了一季菇,而且有效防治了烟叶的花叶病,一亩田种了菇、烟、稻,年亩产值从原来只种烟、稻的3000元提升到8000至1万元。对于这一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市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拨出1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菇―烟―稻”连茬技术的科研试验和示范种植,还为全市范围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不懈研究成了县优秀人才
      事实上,对肖胜刚而言,这两次全省首创,只是他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上“轻描淡写”的两笔。
      去年4月,肖胜刚因主持参与福建省科技计划――《巴西蘑菇盘菌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获得成功,被省政府授予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个月后,他又因为多年来的不懈研究为县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被评为将乐县第一批优秀人才。
      2006年至2007年间,宁化与将乐种植巴西蘑菇的菇农,遇上了一个难题,所种的菇生出了红红的一大片状似木耳一样的东西,而真正的巴西蘑菇却始终长不出来。于是,肖胜刚赶到将乐县高唐镇高唐村菇农林长雪的菇棚查看情况,同时把这一情况反映给市农业局食用菌站站长刘叶高。但是,对于这一问题,肖胜刚和刘叶高都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为了弄清巴西蘑菇田里长出的是什么,市农业局食用菌站刘叶高站长只好把这种状似木耳的东西,寄给国内著名真菌分类鉴定专家李玉,请他帮忙化验。原来,这是一种盘菌,也可以食用,不过比起巴西蘑菇,其经济价值要小得多。怎么防治这种盘菌,让巴西蘑菇顺利生长?2008年,刘叶高与肖胜刚把这一课题申报为省科技计划项目,肖胜刚成了这一项目研究的第二主持人。
      通过对盘菌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一般生物属性的研究,肖胜刚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准盘菌孢子的致死温度,并采取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使其达到这一温度。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肖胜刚发现,对原材料进行发酵,可以杀死盘菌的孢子,并让巴西蘑菇的菌丝生长出来。最终,项目研究又获成功。
      这些年,肖胜刚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市重点科技、星火、丰收、推广等项目研究20多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厅)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多次获得省、市级以上单位的表彰,还被福建省农函大授予“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与这些荣誉比起来,肖胜刚更钟情于菇农朋友们对他的“迷恋”。眼下,他又把目光投向“以发展食用菌产业提升土壤有机质”的课题,难怪菇农们称他为“布道士”。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