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食用菌,期待在沅澧大地上“疯长”

    发布时间:2013-02-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月28日,冬日的阳光格外灿烂。
        想见市食用菌协会会长马永春,就一个字,难。为何?各地发展食用菌热情高涨,找他咨询、请他讲课的络绎不绝。这不,当日上午,桃源县召集150多名食用菌生产农户,共商发展大计,请他做嘉宾,出主意、搞协调、做指导,好不容易才抽身风风火火赶回常德。
        马会长说,桃源今年步子迈得大,准备走集约化栽培路子,几年时间要建成千亩食用菌基地。
        说到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马永春是一本“清官册”:2012年,我市食用菌产量突破了9万吨,产值6亿多元,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喜的是,和2011年相比,产量增加了1万多吨,产值增加了1亿多元,从业人员增加了2000多人……
    潜力多大?
        常德这块宝地,食用菌疯长的面画,随处可见。
        武陵区芦荻山乡食用菌基地内,一茬茬的香菇、平菇、金针菇比着劲儿地长。
        张先锋的大棚里,乳白色的金针茹,菌盖饱满圆润,犹如颗颗宝石。
        “在日本,叫‘益智菇’哩。据说,氨基酸丰富,吃得越多,人越聪明,还长记性……”说起金针茹,张先锋就来神。
        小小金针菇,能量如此大,记者长了不少见识。
        最让张先锋自豪的是,他生产的金针菇,飘洋过海,出口到了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十几年下来,靠食用菌收入,张先锋可谓赚得盆满钵满。手里银子充足,就老想着把事业做大。这不,原来他的基地在甘露寺,听说芦荻山动静大,建设千亩食用菌产业园,他马上跑过来凑“热闹”。上半年租地、整地、搭棚,忙得不亦乐乎。下半年种菇,销售,数钱,兴奋得两眼放光。基地不大,才2亩多,已经进账5万多元,还有不少现货待价而沽。
        鼎城区双桥坪镇的刘湘平,这些年一声不响发大财,每年都有10多万的进账。有人笑称,刘家的别墅,是香菇堆起来的。
        1亩食用菌,还是常规品种,1年纯赚3万多元,武陵区东郊乡的王跃飞,家里供养一个大学生,日子过得还蛮滋润。
        马永春掰着指头,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一个大棚,可种金针菇、木耳两季。冬季种植金针菇2万袋,每袋平均出菇0.5公斤,只按每公斤6元的价格,产值就有6万多元,除去成本,3万元雷打不动装进腰包;夏秋种植木耳,效益差不多,两季下来,1亩纯收入6万多元。
        的确,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种食用菌,收入是种菜的十几倍。
        放眼全省,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湖南第六大种植业,仅次于粮、棉、油、菜、果,2011年,产量达72万吨,产值55亿元,为农增收30亿元,成为了我省种植业的一项支柱产业。
    瓶颈在哪?
        潜力巨大,技术过硬,原材料丰富,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是否顺风顺水?
        “说起来,有些遗憾,直到如今,常德只生产不加工,产业处于粗放状态。”市供销社副主任邓明彪摇着头,神情伤感。
        如此现状,印证了那句时髦语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常德,2000多户菇农,利用一技之长,背着大包小包,前往全国各地淘金。
        成批的棉籽壳、秸秆等原材料,几乎拱手相让,低价运往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给别人发财。
        看着的票子赚不到,我们要问,是哪里卡了壳?
        “说白了,就是销路问题。鲜品市场非常有限,加工的路子又没打开。”邓明彪一语中的。
        由此看来,拉长产业链条,已经刻不容缓。
        当然,走深加工的路子,不可能一蹴而就。
        去年,马永春千方百计引进浙江客商胡老板,准备投资6个亿,建一家大型食用菌加工厂。如此一来,销路便不成问题。可胡老板来常德转了一圈后,一声不响地走人了。
        为什么?厂子建好后,开工便是单品上万吨的需求量。常德虽有9万多吨的总量,但品种多,小而全,捏不成一个拳头,形不成单品规模,自然缺乏竞争力。没得货源,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明摆着亏本的买卖,谁也不愿砸那个冤枉钱。
        近几年,市供销社、市食用菌产业协会曾引进不少客商,都因为货源问题不了了之。
        销路问题不解决,不敢盲目扩大生产;货源不足,又导致加工之路停滞不前,两者互为矛盾,互相牵制,严重制约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出路何在?
        去年12月,市“两会”期间,一份《大力培育食用菌产业的建议》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
        没有大基地做支撑、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标准不统一、政策难落实,就是“病症”。政协委员肖超银针对现实,一针见血,对食用菌产业发展弊端剖析到位。
        “长沙的春华杏鲍菇,每公斤24至30元,市民还抢着买。我市永春堂、花岩溪等品牌,品质很好,就是走不出去。”提到品牌,肖超银更忧心。
        走出困境,谋得出路,是有关部门的孜孜追求。近几年,市供销社、市食用菌协会,吃得苦,霸得蛮,前往各省市考察调研,找差距、学经验。一个目的,把常德食用菌产业搞上去。
        看得多,见识广,思维开,一条清晰的思路展现在我们面前:规划先行,政策引领;培育基地,打造名牌;规范标准,塑造形象;发展加工业,拓展大市场。
        2012年11月,市供销社监事会主任戴作凡牵头,集思广益,一份《关于打造常德市百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的方案,提交给市委、市政府定夺。
        武陵区行动快,标准高,效果好。5家龙头企业迅速长大,专业合作社也发展到13家,菌业规模园区投入达到3000多万元,去年9月,武陵区荣升“全国十大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该区湘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荣膺“全国食用菌十佳专业合作社”。
        去年,津市市争取国家投资860万元,建设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项目;该市农业局引进3000万元,建设百亩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业园。
        “发展食用菌产业,常德潜力巨大,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把食用菌产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市委副书记宋冬春掷地有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书写常德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辉煌篇章。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