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技术研发路 寄托浓浓木耳情
发布时间:2014-03-1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河南省鲁山县华光食用菌化学经营部董事长任岛峰从事黑木耳栽培研究二十年,为提高生物转化效率,防止杂菌感染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和实验。特别是研发的复合专利技术产品三防生态智能高产菌袋已完成从培养基包装袋到食用菌生物皮肤的转化跨越,其推广和应用,初步解决了传统食用菌栽培技术无法解决的霉菌感染,产量提高,节能降耗,秸秆代替木屑,残料循环利用等重大技术难题,对全国食用菌生产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心系耳农 潜心钻研
任岛峰研究黑木耳栽培始于1993年,从创建鲁山县华光食用菌化学经营部开始。当时鲁山县沙河两岸杨树林中段木栽培黑木耳已形成相当规模,1984年到1996年发展木耳生产规模有200万袋左右。但任岛峰从农户生产木耳现场调查研究后,发现菌袋的厚度和硬度对霉菌污染和木耳产量有相当大的影响,于是,着手菌袋的研究。当时,鲁山本地市场销售的菌袋为盘袋,既厚又硬,农民购回家后还要自截,无形中造成了生产成本的浪费。于是,任岛峰对木耳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全面改造,并研制、生产、销售比市场上薄的菌袋,推广挂袋栽培,由于该项技术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工和土地,而且使用木耳薄袋污染低、产量高、效益好,一时引得家喻户晓。同时,他还对木耳培养基配方进行改革,采用锯末,棉壳、玉米芯为主料,排除木屑、麦麸培养基。从而使木耳产量大幅提高,污染率下降,栽培效益迅速提高,栽培规模迅速扩大,带来黄背木耳空前发展。从1984年到1995年12年间,黄背木耳生产规模有200万袋左右,而菌栽新论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1999年木耳规模达5.6亿袋,产干木耳达8万吨,仅仅四年时间,木耳产能就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从1980年开始,任岛峰与刘永昶合作,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经过14年的努力研究,发明了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项新技术于1994年3月1日通过了辽宁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刘永昶获得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该项新技术与彭兆旺的塑料袋栽培香菇技术结束了香菇、木耳生产单靠森林资源木材的历史,是木耳栽培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八上关东考察调研 开创世界生物塑料先河
众所周知,我国东北三省林木资源丰富,人工种植的食用菌——黑木耳在全国乃至亚洲均享有盛誉,东北黑木耳生长是以长白山山脉原始森林资源为基础,以吉林省汪清县和黑龙江牡丹江、东宁县为黑木耳出口生产基地,东北黑木耳曾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唯一的出口换汇来源。在1980年至2004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以及科技攻关,发展袋料地栽生产黑木耳。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地栽黑木耳长期处于负效益状态,耳农兴趣不高,黑木耳生产仍然依赖采伐森林段木生产,导致长白山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