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梅雨季节食用菌生产管理指南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唐文波:“菜二代”的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5-01-23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亭县东华镇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素有“华亭人菜园子”的美誉。这里有蔬菜大棚1000余座,这几年,有很多菜农靠“大棚经济”这把亮闪闪的金钥匙打开了致富门。
        在这个远近闻名的“菜川”里,不乏一些在外闯荡多年后选择回到农村“子承父业”,追随父辈脚步,在菜棚里继续耕耘梦想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菜二代”。日前,记者走访了一位从71岁父亲唐书荣手中接过种菜“接力棒”的“菜二代”唐文波。
        刚见到唐文波时,他正和父亲在菜棚里有条不紊地打理着反季节西红柿。“我父亲从1986年就开始在西华镇王寨村种植蔬菜,能算得上华亭县种植大棚菜的‘鼻祖’了。”唐文波说,“父亲种了一辈子菜,有了感情,舍不得丢掉这个活计,我从外地回来后,就接手了他的菜棚。”
        “我在上学期间学的建筑专业,毕业后在外地从事工程建筑和材料销售工作,在工程建筑和销售中,越来越感觉到科技和市场的重要。”唐文波说,“这些年,父亲种菜效益没上去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种菜技术和蔬菜销售研究得少,‘老黄历’已经不适用了”。
        下定决心回到农村种菜后,唐文波在外闯荡的这段经历变成了“种菜经”。他告诉父亲,现在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种菜也要在技术和销售这两个环节“改革”,除了要“种好菜”,还要关注“卖好菜”。听儿子这么一讲,种了一辈子菜的老唐觉得该向儿子放心“交权”了。
        2004年,唐文波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了名副其实的“菜二代”。
       走马上任后,唐文波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父亲这些年在大棚里种的青辣椒、西红柿、大白菜等这些平常菜确实畅销,但村民家家户户几乎都种,形不成特色,也卖不上好价钱。“要想棚里生金,唯一的路子就是要种出自己的特色。”唐文波说。
        注意拿定后,2005年,唐文波远赴西安学习蘑菇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将家里4个棚改种成了蘑菇。“当时,县上种蘑菇的人很少,蘑菇种出来后上市销售快,而且价格还高。当年,我就收入了7万多元。”唐文波喜滋滋地说,“成功‘改制’,效益翻了番,父亲乐呵了好一段时间。”
        谈及今后的打算时,“菜二代”唐文波说,年轻人就要敢想敢闯敢干,我的愿望就是把“菜川”里的菜农都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大型农场,实现规划、连片、规模种植。同时,打好科技和营销“两张牌”,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成功注册蔬菜地域商标,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真正实现种好菜和卖好菜“两好”目标,使更多的人实现发‘菜’梦,过上好日子。听着儿子的致富“路线图”,老唐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