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农村改革新风向
2月1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次锁定“三农”。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三农”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破解“三农”新问题应从何处发力?梳理今年一号文件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1.经济中高速增长:农业新增长点在哪?
【政策亮点】:
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即将启动,各地农民又开始忙碌起来。种粮效益低、风险大的现状让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种粮大户张风心里多了一份忧虑。
“现在种一亩水稻,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成本要300多元、人工费用400元、土地流转费700元左右,一亩地总成本将近1500元。”张风说,2014年水稻市场价是每斤1.34元,按每亩600公斤单产计算,收入是1608元,一亩地就赚100元,“无论怎么算,都是不划算。”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也连续十一年快速增长。但是,在一些“三农”问题研究专家看来,这让人喜忧参半。
目前,日益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价格,已对我国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有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坦言,经过多年拼资源、拼消耗的增长,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处于过剩状态,但是这种农业发展方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其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压力,一是不断攀升的农业生产成本;二是由成本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又让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偏高,导致农产品进口数量持续增加,国内部分农产品库存高企;三是生态环境的制约。
“中国过去单纯以追求产量为主、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发展方式,对国内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危害,比如说重金属污染问题等越来越引起各方面关注,也对农业自身发展构成越来越大制约。”陈锡文说,在这样背景下,“一号文件”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矛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当前农业进入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对农业政策选择形成倒逼机制,要求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
2.农产品价格倒挂,补贴接近上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政策亮点】:
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连续第五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2013年缩小0.06。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好形势;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在两个‘天花板’挤压下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
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民增收的影响,陈锡文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率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对需求和财政收入都会有影响,对农业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如何生产出产品,让市场有更多需求,让农民有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财政收入增长减缓情况下,如何保持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