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是农闲时节。然而,磐石市松山镇人和村的村民却忙着准备收获春耳。
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干活的是一个中等个头的男人,他就是陈岐山。“无筋、光亮透明,体态好看,大的如莲花状,口感好。”当记者问及他种的黑木耳有哪些优点时,陈岐山滔滔不绝。一到采摘的季节,敦化、黄松甸、山东等地的客商主动上门要货,最抢手的“黑山木耳”每公斤能卖180-200元左右。陈岐山还算了一笔账:如今地栽黑木耳平均每亩土地可摆放菌袋2万袋,6公顷地分春秋两季进行栽培,亩产优质黑木耳干品1000公斤左右,每亩地实现利润6-8万元。
记者让他讲讲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创业故事,陈岐山露出了憨憨的笑容。
故事要从2011年讲起。那一年经过慎重考虑,陈岐山认为黑木耳种植前景广阔,于是大胆创业。黑木耳对场地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选择背风向阳、光照时间长、湿度大、靠近水源的地方,他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了一块比较理想的地方。向亲朋筹借了10万余元资金,种植了20万袋黑木耳。没有种植技术,他就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开始了黑木耳种植之旅。
种植黑木耳不但需要技术,而且还得能吃苦。木耳长势好坏受气候、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工作量大,时间要求严格。为了在最佳时间内尽快把菌种上,他把亲朋好友都请来帮忙。在接种菌种的日子里,他一面做技术指导、一面带头干活。然而由于技术不过硬,黑木耳出现杂菌感染的情况,陈岐山查阅资料都解决不了问题。看着20万袋黑木耳渐渐变质,他心急如焚。这时松山镇政府产业办主任了解到情况后,帮助他联系专家、咨询技术,虽有所损失,但大部分长势喜人。当年,陈岐山就赚了1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黑木耳种植大户。
第一年的木耳种植成功后,陈岐山深深认识到掌握种植技术的重要性。书本和网络上的种植技术固然实用但他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掌握的技术也与木耳实际情况不符。如何掌握关键实用的种植技术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另外扩大规模需要的资金、土地问题也随之而来。正在他愁眉不展时,镇政府又一次主动找到了他。原来陈岐山的黑木耳种植与镇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理念不谋而合。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镇政府领导班子、相关部门负责人、包村干部三级联动主动联系帮扶陈岐山,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给予产业上的支持,并积极协调为他争取低息贷款,帮助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送技术、讲理念、谋规划。有了镇政府的大力扶持,2012年陈岐山扩大规模,投资100余万元,购买暖棚等设备,种植60万袋黑木耳,年收益60余万元。
自己富了,不能忘本。在他的带动下,近10余户农民也加入黑木耳种植上来。他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解答,提供种植技术指导、销售、存贮等一条龙服务,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但他也意识到,当前各家各户的小规模种植不能形成产业规模,产业集中优势还要进一步挖掘。2012年,他成立金锁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那年冬天,他又背起行囊去黑吉辽等地“取经淘宝”,学到更多实用的黑木耳种植技术。
据 了解,目前合作社已有成员53人,建成30余亩的种植园区。2014年全村黑木耳栽培数量达120余万袋,总产量达到8万斤,创产值300余万元,安置6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成为松山镇境内的龙头农业合作社。
当谈到下一步怎么打算时,陈岐山说:“要抓住支农惠农的相关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产、供、销,原料、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打造松山镇自己的黑木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