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三道河子乡三道河子村种菇人尚国成,当地村民无人不晓,他不仅靠种菇走上了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大王”,而且还不吝传授种菇技术给乡亲们,带动一方群众走上致富路。
钻研技术植根沃土
多年以来,尚国成就思索如何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富裕之路。为此他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2012年,他发现市场上食用菌价格高且供不应求,是一项“短、平、快”的农村致富项目。当年他投入资金两万多元,引种一万棒香菇菌棒,大胆尝试种植食用菌。然而,种植食用菌难度大,加之自己不懂技术,投入的数万元,收入甚微。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尚国成到城里书店买来了几套种植食用菌的技术书籍,认真学习琢磨,又特意去附近的河北省平泉县实地考察,向他人虚心学习,细心钻研,连吃饭也不离开菇棚一步,量温度,查湿度,仔细观察,认真加强菇棚田间管理,积累下了一整套种植技术。他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多年来一直订阅多种食用菌杂志,认真学习,从不间断。在学习的同时,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从而让自己在实践中加以改进。经过不断的钻研和创新,2014年成功探索出“换季食用菌周年生产模式”,即冬、春季两季进行周年栽培。这种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掘生产潜力,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尤其是谈到一年两茬栽培技术,他说:“食用菌一年两茬栽培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个棚一年两茬纯收入能达到三万元左右。但是技术要求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培养料含水量不足。另一个就是大棚对于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的协调不太好。低温季节应该协调好温度、湿度与通风换气的矛盾。灵活掌握这三个环境因素的调节,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尽量维持能够出菇的温度条件。使出菇率大大提高。
效益高了,名气大了,慕名参观的人员多了,种植食用菌20多年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也更大了。2012年至今,辐射带动周边100多个农户种植食用菌,每年接待慕名来访者几百人次。只要来了参观人员,他立即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解答各种提问,并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共同致富
尚国成注重生产技术更新,先后与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河北省平泉县食用菌协会签订了技术帮扶协议,几年来聘请福建、浙江、河南、陕西等食用菌研究所对群众培训累计31次;带领种植户去河北平泉、宽城、鞍山岫岩等基地学习考察。先后引进新品种3个,生产新技术10余项。同时,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服务承诺。建立了服务承诺台账,明确承诺人、完成时限及完成情况等内容,目前,共承诺服务事项30件,兑现28件,为巩固已有市场,为种植户进行生产服务,2013年,仅菌种一项就为菌农节约生产成本8万多元。同时,尚国成还到外地统一购买生产用原料,确保了原料的质量好、价格低、无污染;从南方聘请技术员两名,专门负责各生产基地指导工作,要求种植户严格按操作规程和用药剂量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时组织人员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登记造册,凡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外调市场。全方位为广大群众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自己富不算富,带领村民共同富才算本事。”尚国成说。为让群众脱贫致富,经过几年的努力,参与种植已达100余户,年收入有很大提高。尚国成充分利用食用菌园区基地和培训基地作用,结合农村农民创业带富工程,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扶持和科普培训,让食用菌栽培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了普及。同时,他免费为贫困群众、农民提供菌包、大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发挥模范作用壮大发展实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个日夜侍弄,棚内菇床上长出一排排蘑菇。试种成功后,他集中精力扩大蘑菇种植面积,由起初的一亩多扩大到30多亩,52个棚,15万棒。年收入150多万元。由于他家培育的蘑菇质量好,不少外地货主主动上门采购,经济效益可观,尚国成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大王”。同时,他扩大种植规模,平时就有10多名工人,而到了采蘑菇旺季,达到30多人。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工作中,尚国成还不断积累经验,使种植技术越来越娴熟。为了追求更高效益,尚国成上了一系列设备,初步形成加工原料,装袋,注菌,养殖,烘干一条龙模式。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尚国成种植食用菌走向致富之路后,便主动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他手把手教种植食用菌整套技术,并无偿提供菌种给生活困难的乡亲们,帮助他们起步种植食用菌。在他种植食用菌成功后,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很多,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民种植食用菌户,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谈起自己多年来的种菇历程,尚国成说:”只有依靠科技知识和勤劳的双手,牢牢抓住机遇和市场,才是我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