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举措,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为“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做好2016年及“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清醒认识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村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出现了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
一是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高,摆脱了“两丰一平一歉”的周期。5年中,粮食总产量提高近1500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在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水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新跨越。2014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连年稳产增产打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也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十二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00多元。特别是自2010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速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快于东部,贫困地区快于全国。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生活持续改善,标志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是农村社会面貌呈现新气象,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公共财政农村全覆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地在大力改善民生的同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农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得到加强。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同寻常、来之不易。5年中,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财政收入和出口增速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国外转移,给农产品需求、农业农村投入增长、农民转移就业等带来不利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明显趋紧,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不断加剧;城镇化快速推进,青壮年劳动力继续转移,务农劳动力老龄化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发生农业萎缩、农村凋敝等严重问题,而是呈现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党的“三农”方针政策正确,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比拟的政治和制度优势。
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保持“三农”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一是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突出强调“四化同步”。二是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提高政策针对性和资金使用有效性。三是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四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办法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三权分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五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推动基层干部作风转变,党在农村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新鲜经验。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三农”工作肩负的使命极其重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有利条件看,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全社会共识,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推动力更加强大;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牵引力更加持久;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源动力更加多元。从困难挑战看,随着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价格波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难度加大;随着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随着国内外市场相互影响加深和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倒挂加剧,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难度加大;随着农产品价格变化、农民务工环境趋紧,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由于连续丰收、农产品供给充裕,一些地方放松农业、忽视农村的倾向开始抬头,如何持续强化重农氛围,已经十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2016年及以后更长时间内,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十分巨大,任务非常艰巨。对此,我们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工作上充分准备。
二、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推动“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也勾画了未来5年“三农”工作总体框架。农业农村工作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大力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此,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一)以创新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以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三权分置”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导向、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充分释放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服务的潜力。要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眼城乡统筹设计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制度,围绕提高政策效能调整财政支农结构、优化支持方式。要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通过确权、赋能、搞活,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要创新科技等现代农业要素支撑体系,健全激励政策,推动良种良法加快落地,将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二)以协调发展补上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四化同步”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要用政府有形之手,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另一方面,用市场无形之手,引导城市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注重从外部注入带动力量。加快提供经济适用的农机具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用工业化的成果装备农业、信息化的成果引领农业、城镇化的成果带动农业。
(三)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农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实施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逐步退出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恢复和增强消费者信心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强化农村生态产品供给功能,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谋划,划定农业空间保护红线,加强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以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要顺应国家开放发展的大趋势,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进口国内紧缺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要增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供需结构的动态变化,科学把握国内生产与进口的关系,实现满足国内需求、保护国内产业和保障农民收益的有机统一。充分把握开放发展的新机遇,利用我国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等优势,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
(五)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体现,也是动员农民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必须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要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要抓手,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加快农村公路、水利、电力等建设,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制度上并轨、标准上统一。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抓住精准扶贫的精髓,进一步把贫困人口底数和建档立卡工作搞扎实、把致贫原因和扶持措施捋清楚、把帮扶责任落实到人、把脱贫时间表落实到户,真正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