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集中采收草菇的时间,必须抓紧时间采,好多人都要货呢!”4月9日,在重庆黔江区金溪镇岔河村2组草菇基地,村民刘中继一边指导采收草菇,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种草菇的缘由。在外打拼6年的他,虽然走南闯北见了不少世面,除了开支却没有多少积蓄,最终决定回乡创业。
电视送来金点子
今年36岁的刘中继,中学毕业后曾在黔江一家企业工作,每月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找到起跑点,他从企业辞职后,先后到过广东、贵州、浙江、湖南等地,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四处辗转,在外打拼6年,收入却不尽人意。
在外期间,刘中继在网上经常浏览家乡的信息。他从中得知,近几年来,黔江发展变化很大,特别是生态保护好,于是他决定回乡创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2014年3月,刘中继从广东回到了家乡金溪镇。
2014年5月12日晚,他在央视《农广天地》看到“牛粪种植双孢菇”的报道后,就立即意识到了菌类的种植前景。于是,他前往四川绵阳去学习栽培技术,经过专业学习后,刘中继掌握了种植菌类的全套技术。
由于缺乏资金,学习归来后的刘中继,只好与一种菌老板合作,开始了他的种菌职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合作,虽然有了一点收入,但总觉得不是滋味。2016年9月,他回到了金溪岔河村,决定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废弃的稻草、谷壳等物,种出无污染、纯生态的菌类产品。
首次种植获收益
2016年12月,刘中继在岔河村种下了5亩草菇,经过3个多月的生长,今年4月就到了采收季节。“这里海拔600多米,很适合草菇生长,按平均亩产2千斤计算,批发价8元一斤,一亩纯收入1万多元,5亩的收入就是6万多元。”刘中继说。
刘中继告诉记者,他种植的草菇,除了菌种外,就是稻草和谷壳,都是纯天然的。“很多村民搭谷子后,就把稻草烧掉了,我按每斤2角收来发展草菇,对大家都有利。”刘中继说,村民们的谷壳也是种草菇的好材料,利用这些废料发展草菇,没有任何污染,市场前景好。
在刘中继的草菇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在忙碌的采收过程中,村民们不时来到田边,你称一包,我买一袋。“我昨天来买了两斤,一家人还没吃够,今天又来买点。”村民田景力说,刘中继种的草菇,吃起感觉就是香嫩脆,味道鲜美,今年他也要发展。
扩大规模当老板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今年,刘中继又流转了村民50亩土地,前段时间一直在整地。“我计划今年种植50亩草菇,两年内达到100亩,年总收入将实现100万元。”刘中继说,他不但自己要大量发展,还要带领更多的村民发展草菇。
草菇是头一年的12月种植,次年4月采收。刘中继今年流转的50亩土地拿来做啥?“今年的5亩草菇收完后,我准备种50亩生态西瓜,只用牛粪,不用任何化学肥料。”刘中继说,他要利用岔河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出适应市场的生态产品。
看到刘中继的草菇种植第一年就成功了,岔河3组村民田茂乔和岔河2组村民邓明书特意到他的种植基地了解情况,向他学习草菇种植技术,准备今冬也来发展。“草菇又名兰花菇、苞脚菇,营养丰厚,味道鲜美,含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就占40.47-44.47%。”刘中继说,他看准了这一产业,他就要大胆走下去。(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