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下称“蓝皮书”)5月11日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出具,通过对翼龙贷等平台数据进行观察分析,全面呈现“三农”互联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作用,及对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各类互联网应用在“三农”领域快速普及。预计2018年农村网民规模将达2.4亿人,2020年“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总体规模(不含互联网理财)将达到2400亿元。
2017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数量突破2亿,达到2.01亿人,网民占全体农村居民的比重达到34%。互联网的应用已在农村获得认可,抽样调查显示,84.4%的农村居民原意接受网购。根据商务部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8361.4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7.14%,同比增长38.3%。另据2016年底调查数据,我国农村网店达832万家,占全网的25.8%,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
基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和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发展,“三农”互联网金融获得高速成长。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57812.89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94.98%。而在“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越来越受到资本重视,融资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有9家“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了11轮次融资,占全年网贷行业融资总次数的15%,在互联网金融的“资本寒冬”透出亮色。“三农”互联网金融不但增长速度快,而且专注于该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数量大幅增加,融资租赁、消费金融、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众筹等模式都在农村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基础,这为未来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
同时,“三农”互联网金融交易额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一般互联网金融。2016年,全国P2P网络借贷交易金额约2万亿元,增长100%。而“三农”领域的P2P网络借贷交易金额为400亿—450亿元,增长250%。这一方面是因为“三农”领域金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分散小额和服务实体的特性,符合政策监管的方向。从实际调研看,“三农”领域平均每增加3万元的资金流入,即可解决1个农村居民的就业。按照前述网络借贷交易额400亿元计算,意味着可以解决农村130万人的就业问题。这对我国农村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蓝皮书指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在短期内难以弥补,“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将持续创新。据测算,“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市场需求巨大。随着“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各个代表企业正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数据积累,打造出更适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生活及农民特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对其商业模式持续进行迭代。例如,翼龙贷在2016年从业务合规、服务实体多维度服务借款人等方面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随着合作机构持续增加,渠道下沉全面实现,未来仍将保持在“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领跑地位。再如,蚂蚁金服在2016年底提出“三年谷雨计划”,计划三年内在“三农”领域带动1万亿元的信贷。
蓝皮书还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动力。尤其对农村居民而言,多数人由于缺乏相应信用记录而无法被央行征信系统覆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基础,精准反映用户人群画像和行为偏好,并预测未来征信状况,从而在“三农”领域扩大授信范围,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例如,利用农业大数据,对各类种植业的风险能够进行更科学的评估,以提供更符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