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兴城市华山街道四合村的玄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大棚内,一个个摆放整齐的菌包顶端钻出鲜嫩的灵芝,如一朵朵镶着白边的花伞,空气中散发出阵阵清香。马世宇一边忙着打理棚内新种植的灵芝,一边为前来参观的客人介绍灵芝的生长特性。
马世宇,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从事食用菌产业发展27年,他自修大学、培训生产农户、筹资科技攻关,完成一个个产业实体,不断发挥食用菌产业优势,不断服务于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他洒在创业路上的汗水滋润着走过的每寸土地,并结出最美的蘑菇之花;他鼓励和带动创业者成千上万,他科教兴农的故事被许多人熟知。
自谋创业路 选择食用菌
1986年,马世宇高中毕业,他毅然选择了布满荆棘、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在选择项目时,他对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全面考察,认为兴城是个沿海旅游城市,市场上海产品居多,而缺少山珍品,如果能生产出鲜蘑,不仅能充实市场,丰富菜篮子,还能给人们提供营养保健的生物食品。对此,他下决心在兴城开创蘑菇产业。
“我是在十分艰难和贫困的条件下起步的,为学习掌握蘑菇生产技术,我花光家中仅有的200元钱,买回一堆食用菌书籍反复学习钻研,之后又求亲靠友筹集4000元钱,购置了简单的设备、2500公斤原料和一座60平方米的大棚,开始种植食用菌。”马世宇说,5个月的探索过程中一棵蘑菇也没长出来,他含着泪水把一袋袋变酸变臭的培养料扔掉。
面对失败,马世宇的父亲找来全家人说服他不让再干了,为了阻止他继续干还砸碎了接种箱。但马世宇一直没有灰心,再一次鼓足勇气,顶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继续探索食用菌成功的奥秘。父亲一气之下带着母亲回老家了。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外人冷嘲热讽,马世宇一时间内外交困,压力重重。“我耐心劝服爱人,又通过朋友四下筹集了3000元钱,开始了再次生产实践。”马世宇说,当时正处炎热的盛夏,他不顾蚊虫的叮咬,日夜守候在潮湿闷热的大棚里,观察记录每一个细节,由于长时间的潮湿,浑身起满了湿疹,钻心痛痒,医生劝他换一换环境,为了查找原因,他全然不顾,坚持守候在大棚内,这期间,他做了十几万字的笔记,攻读了几十本食用菌专业书籍,自拍了2000多张具有参考价值的照片。问题找到后,生产十分顺利,棚内鲜蘑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
大胆闯市场 成为万元户
为了生产,马世宇和爱人精打细算,他们仅用了17元钱度过了1990年的春节。“鲜蘑成熟后,我用手推车运到市场上,百姓对于冬季有鲜蘑很奇怪,都怀疑是不是有毒,谁也不买,没有办法,我又推回家,把鲜蘑送给附近的邻居,分给大家吃。”马世宇说,后来才知道邻居也是没有一家敢吃,都偷偷把蘑菇都扔到了壕沟和垃圾堆里。
为了解除人们的误解,马世宇印制了宣传单,自制了宣传板,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街头、市场、海会、大集上进行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食用菌是一种绿色、营养、健康的蔬菜,逐渐购买的人越来越多,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当年就收入1万多元,不仅还清了债务,摆脱了贫困,还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万元户。
拓宽致富路 免费办培训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成功,前来找马世宇求教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来自山区的农民,后来又增加了城里的下岗职工,马世宇决心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他有求必应,不管路远、路近,城市、农村,骑着自行车一家一户地去指导,帮助他们拌料栽培,出菇管理,有时去边远山区,扛着或推着自行车翻山越岭,一天要往返几十里路,无偿为群众传授技术。“一次去兴城市闻家乡白庙子村指导,由于路远,晚上10点还在途中,半路上遇到两辆汽车错车,我为了躲车,连人带自行车撞在了路边饭店的牌子上,当时上牙就磕碎了3颗,满嘴是血,到家已是半夜了。”马世宇说,一年多的时间,他下乡指导60多次,行程上千里,帮助100多户农民安全进入生产并有了可观的收入。
由于不收学费,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从1991年到现在每月都没有间断过。为了更好地帮助和服务农户,在兴城工商局的支持下,马世宇创办了当时辽西地区唯一的食用菌繁育总站;在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的帮助下,引设了中国农函大食用菌培训基地;在兴城市科协的支持下,创立了兴城市农民食用菌专业技术研究会。
通过免费培训,减轻了农民学习负担,农户通过7天学习,掌握了生产场所选择、生产原料处理、栽培与生产管理等操作,增加了农户学习和生产积极性,到1996年在兴城市就发展蘑菇村12个,其中兴城市元台子乡砟山村是当时东北三省最大的蘑菇村,有生产户上百户,带动全乡上千户,年产食用菌3000多吨,远销北京、河北、大连、吉林、黑龙江等地,每天都有二十几辆车在乡村回收销售。
在兴城,食用菌生产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产业,马世宇把产业融入了社会发展,承接了多项社会培训。20多年来他已累计培训1.54万人,免收培训费600余万元,带动葫芦岛市周边农户6600余户,年产食用菌3.4万吨。
科研勇探索 研发新成果
马世宇在带动农户生产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影响农户的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为了一一解决,马世宇自筹经费搞科研。自1992年以来,他累计投入科技经费380万元,攻克各项科研课题44项,有7项通过省科技部门鉴定,有4项通过市科技部门鉴定,制定了29项企业标准,制定省地方标准1项,驯化优良品种22个,经省种子局备案2个,完成生产和加工发明专利17项,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质量、环境、健康、食品安全四项管理体系认证。灵芝培育技术获省金奖和国家优秀项目,食用菌立体综合栽培技术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马世宇把研发的科研成果无偿传授给农户,其中,平菇立体栽培、滑菇无床架栽培、树下食用菌生产、富硒产品生产等科研项目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全市,每年为农户减少生产投资600余万元,增加产值1400多万元。马世宇自2002年利用15年的时间研究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各种食用菌获得了多项突破,选育出12个食用菌品种适用于秸秆栽培,成功研发出木耳、灵芝、滑菇等木腐菌直接应用秸秆进行栽培,实现了木腐菌草腐化的科研成果,相关技术通过了葫芦岛市科技局的鉴定。目前全市每年食用菌生产投料4万余吨,应用秸秆生产比例占90%以上,为秸秆综合利用开辟了新渠道。
帮扶贫困户 无偿建基地
兴城市华山街道位于兴城西北山区,人多地少,人均土地不足4分,当地群众因缺项目、少资金,居民贫困人口较多。2006年,马世宇投资1830万元建造167栋大棚,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还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服务贫困山区的农户,带动当地农户236户,年产食用菌6000吨,产值4200万元,户均增收3.2万元,为山区贫困农户开辟了致富渠道。
马世宇的扶贫义举得到兴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原有扶贫的基础上,马世宇的公司被兴城市委、市政府推选为华山街道驻村扶贫单位后,他信心百倍,于2015年再次筹资3300万元,建设134栋占地460亩的高标准大棚扶贫基地,现已投入生产,2017年实现了精准扶贫300户,年产食用菌8000吨,产值4800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至2万元的目标。
2017年,马世宇的公司完成了食用菌产品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的认证升级;完成了企业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 18001职业健康体系、ISO 22000食品安全四项认证;秸秆食用菌年产6000吨项目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食用菌产业运营管理规范》被列入国家标准;华山镇食用菌精准扶贫被国家质检总局国标委评选为全国12家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第七家,已上报国务院扶贫办;他创办的企业玄宇公司被评为国家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马世宇,正用农民最朴实的作风不断完成他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