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药用菌与林下经济发展研讨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胜利闭幕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安全吃菌知多少

    安全吃菌知多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张拉生:研究培育食用菌,带领全镇贫困户脱贫

    发布时间:2018-08-1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7月31日,记者跟随张拉生来到了他的食用菌大棚,“不听指挥,犯这种低级错误,问问他们干不干得了,干不了走人。”站在大棚旁的张拉生生气得对着电话那头说道。放下电话,他向山西晚报记者说起刚才的状况,“有些外地人来承包,却不懂因地制宜。在技术上犯了低级错误,给国家和村民损失了几万元钱。”
        第一次见面,这位大发雷霆的交口县双池镇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就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在接下来两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不涉及工作和村民利益的时候,张拉生还是很随和的。
        失败111次后终于研究出液体菌种
        记者走进张拉生的办公室——大棚旁边的一间砖房。这也是他平时歇息的地方。只见屋内墙皮脱落严重,靠墙走一圈,鞋底都变成了白色。墙上唯一的东西是一面鲜艳的写着“助力脱贫攻坚种植技术服务小分队”的旗帜。
        从2008年开始,张拉生带领村民投入甜瓜蔬菜种植项目,村民生活逐渐有了起色。然而土地种植有个限制因素,就是土壤需要很长的周期性休养才能保证作物高质量生产。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带领村民种植甜瓜的张拉生谋划着搞转型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张拉生回忆着当时的情况:“当时土地种两年就要停五年,这期间我们该做什么?我当时去了河南、河北、福建等地调查,回来之后,我就把转型目标定为食用菌,因为种植香菇的地理条件我们村都符合。枣林这个地方海拔差距大,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蘑菇品质也更好,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然而,面对转型,村民们有所顾虑,好不容易生活有了起色,为啥要转型?能成功吗?挣不了钱怎么办?
        为了说服村民,张拉生带着村里的人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村主任韩步清和记者说:“为了起带头作用,他先后掏了60多万元建起9座食用菌大棚,这些都是他搞个体户时攒的。”有了前几年的土地种植经验,张拉生认为种子是种植的关键。为了提高食用菌种子的品质,张拉生想到了液体菌种。“当时大部分地方采用的都是传统生产方式,弊端太多了,但液体菌种基本能排除掉这些弊端。”韩步清说,当时,液体菌种在国内还没有规模化生产。
        “想要进行种子革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时,也有很多人研究运用液体菌种,但经过了解,大部分人都以失败告终,有的人甚至因此倾家荡产。然而,这样绕不过的难题就摆在眼前。”村民老郝说,他就是看着张拉生从摸索到一次次失败,再到成功的,能有现在的规模离不开张拉生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他进入实验室,开始带着自己的技术团队研究。在最关键的时期,张拉生先后聘请的9位专家都无奈离开了团队。张拉生只好自己进入实验室,连续8个月每天12个小时仔细研究观察。在历经111次制种失败后,第112次张拉生终于成功了,研究出高品质的液体菌种。之前111次失败花费了他上百万元。
        张拉生和记者打趣道,“我认准的事,就要做下去。当然说得好听点,这叫坚强,说得不好听就是死犟。”现代农业是要向前发展的,不向前肯定没法实现高产。
        目前,经过三年多液体菌种的规模化生产运用,食用菌的产量已经提高了30%,效益增加了40%。
        自掏2000多万元带领村民富起来
        张拉生先后在食用菌产业上的投入达到2000多万元,他自掏腰包,从搞个体户的企业家变成“土专家”。菇农们告诉记者,“挣得比以前多了,生活也好了。国家现在支持我们种植食用菇。”截至2017年,张拉生带领双池镇80户194人贫困户脱贫摘帽。如今,村子里除了老弱病残不能正常劳作的5户家庭,其他人都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这5户家庭在食用菌项目中也有着分红。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是张拉生给山西晚报记者最深刻的印象。他有着最质朴的农民形象,也有着集坚韧和智慧为一体的工匠精神。“我个人财产是少了,但这不代表我穷了。我的精神是富有的,带领大家富起来,这不亏本。为了物质而丢失尊严,这才是最亏本的。”
        村民阎翠花说:“以前也质疑过转型,别把咱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打水漂,但是张书记亲自示范,打消了大家的疑虑。我们都跟着干了起来,第一批没有干的村民看到我们的成功很是着急,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投身于食用菌产业。”
    在食用菌基地,从福建来的菇农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里的产量高,挣得比以前多,能长久待下去。不过气候不一样,有些技术上的问题会出现差错,得请教本地的技术员。”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提供菌棒、统一建造日光温室、统一销售管理,张拉生为村民们提供了统一产销平台。村民掌握技术养食用菌,真正实现靠技术脱贫致富。
        曾因劳累过度三次脑梗一次心梗
        现在的张拉生年近60岁,每天的工作量依旧很大。“实在累得不行,就关了手机休息一会,不过也就几个小时,睡起来马上开机,不然电话永远是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的。”看起来永远有着精力的他,不是待在实验室或大棚里指导菇农,就是在给村民开食用菌技术培训课或是讲授党课。
        张拉生的儿子张双轩告诉记者,张拉生之前因为操劳过度,患过三次脑梗和一次心梗,差点瘫痪。“那个时候的他,一心想着液体菌种,最终累倒在实验室中。住院治疗恢复后,他又回到实验室、回到大棚继续工作。我和母亲都非常担心他的身体,可是他的倔劲儿谁也拦不住,好在后来身体慢慢恢复了。”张双轩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说道。
        提起当时的身体状况,张拉生说,“我当时坚信会好的,我不认为我会那样倒下,我还有一堆事情要做。”不熟悉他的人,根本不会知道,他曾经病得那样严重。现在他的身体状况也远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好,而支撑他走下去的,是他热爱的村庄,他的实验室,和脚下的这片土地。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