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第二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场上,甘孜州雅江县食用菌技术开发协会技术总监周会祥是为数不多的外省选手之一。他从千里之外的河北来到川西高原,用自己的技术助力藏区产业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脱贫攻坚特别奖”。
最近,他又出现在甘孜州首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场上。“高原是天然的冰箱,环境、材料都是世界顶级的,而食用菌的育种温度在5~20℃之间,当地地理、水质等优势创造出了优质的食用菌,是别的产区无法竞争的。”眼前这个又黑又瘦的汉子,说起食用菌来滔滔不绝。
土专家遇上高原产业
“我是自学成才的土专家!”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周会祥乐呵呵地笑道。20世纪8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周会祥追随父辈的脚步走上种地之路,不过却不甘心一辈子种地。于是,他参加了农广校的自学课程,学到了不少技术。三年后,他开始研究大豆育种,一边研究一边学习,并自己摸索出了食用菌菌种培殖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河北省平泉县农科所招入从事育种工作。1989年,周会祥开始从事大豆、玉米野生物种的品种驯化及食用菌栽培,同时在试验田里套种姬菇,当年试验田亩收入超万元。1992年,他以庭院经济模式在当地引种滑子菇,进行层架盘式栽培,当年试种的每个庭院产值达8万元,这让周会祥在当地声名鹊起。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会祥结识了在雅江县做食用菌开发的甘孜州日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听说当地希望依托“中国松茸之乡”名片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食用菌种植大县。在雅江县科技局和陈文的盛情邀请下,2016年,52岁的周会祥加入陈文的公司并担任产业部部长,同时担任雅江县食用菌技术开发协会技术总监及雅江松茸产业园区技术顾问,助力雅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从没到过高原的周会祥踏上了雅江,首先要克服的便是高原反应,“刚来的时候头疼、气喘得很,走两步就累得不行,我都琢磨到底是来创业来了,还是送命来了。不过我既然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要做出成绩。”周会祥说,严重的高原反应过了半个多月才适应。
雅江县是野生菌出产大县,但在食用菌种植方面却刚刚起步,连种植模式都还停留在传统的“盘式”种植方法,出菇率极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周会祥以废旧木屑为材料,在当地推广“菌棒栽培模式”和立体栽培方法,提高单位产量面积。当年公司示范带动农户65户,户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周会祥说,他计划用5至8年时间,让当地产业有巨大提升。
同时,公司还建起了菌包厂,统一制菌包,统一发放菌包,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回收,统一标准,统一品牌销售,联动100户贫困户种植食用菌,同时提供岗前培训。
“刚开始,听说菌种厂种的蘑菇几天就可以采收上千斤,以为是在吹牛。通过技术人员的耐心讲解,逐渐打消了我的疑虑。他们提供技术让我试种,我便搭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大棚,采菇一季就赚了3万多元,而且不受天气影响,也不愁销路,做梦都没想过能遇到这么好的事。”当地村民扎西汪堆说,以前种地一亩的收入只有1000多元,遇上不好的年景收入更少,现在改种蘑菇,收入非常可观。
让菇农学知识懂技术
食用菌的栽培是个技术活,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藏区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的连汉语都不会说,更不认识汉字,要把他们培养成懂技术的工人,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周会祥积极对农户进行培训,从最简单的识字开始,再到生产方式和技术,他都手把手地教。
雅江县八角楼乡日基村28岁的四郎翁姆由于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天书就辍学了。“不过这个姑娘特别勤劳,人也挺机灵的。”周会祥介绍说。“想干活就得学习哦,一天学10个字。”周会祥对姑娘说,四郎翁姆点点头。于是,周会祥当起了四郎翁姆的老师,每天教她10个字。回家还有作业,第二天得测验,不合格还得补习。四郎翁姆的丈夫打趣地说,“从来没见她这么认真地学习过。”如今,已在公司上班半年的四郎翁姆已基本识字,进实验室也能认识各种材料和配方了,还知道各种配方的比例了,基本上能独立操作了。“不学习就没法在公司工作。”四郎翁姆认真地说。
四郎翁姆口中的公司便是周会祥所在的甘孜州日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而周会祥的“学生”也不只四郎翁姆一个。几乎每个月他都会开展培训,从对当地群众定点集中授课,到农牧干部和菇农下乡集中培训,再到分散下乡到每家每户指导。目前,已培训上千人次,培养产业工人和技术骨干300余人。
助更多群众富起来
在周会祥的帮助下,当地以“公司+合作社”模式,在7个村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全县成立了联营合作社,联系30个贫困村,553户贫困户,涉及贫困人口2570人,惠及人口19543人。今年9月30日,合作社分红120万元,“今年每户分红大约有3万元,目前我们带动的大多是贫困户,打算逐步扩大范围,以食用菌带动雅江县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周会祥说。
9月的川西高原秋风瑟瑟,松茸销售的旺季刚刚结束,菇农们又忙活起了食用菌的栽培。“过去我们采摘的松茸,都是谁来买就卖给谁,每公斤大约80~120元,今年统一卖给了公司,公司收购价是每公斤180元。今年是松茸的大年(产量高的年份),按以往的经验价格应该要低一些,没想到比小年(产量低的年份)售价还高,我家今年在采摘松茸方面的收入就比往年增加了4万元。”日基村村民拉姆开心地说。拉姆告诉记者,以往过了松茸销售季节后自己基本上就没什么事做了,只能到县城做零工,收入也不稳定。不过,今年村里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园,她到产业园上班,每天有120元的工资。“算下来,今年收入可不少呢!”拉姆开心地说。
在日基村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内,记者看到,不少像拉姆一样的当地村民正在加工流水线上全神贯注地进行食用菌栽培。大家穿着防护服,菌棒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传输,工人们眼明手快地在菌棒孔里种植菌种。
八角楼乡帕姆岭村村民帕塔志玛是熟练工了,在公司工作已经一年多了,经过9个月的培训后,她实现了由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以前不熟练的时候,一天只能种3000多袋,现在可以种9000多袋了,一天的收入有100元。”帕塔志玛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一年的开支要两三万元。过去她们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挖虫草和采松茸,还要受气候和市场的影响,微薄的收入供养两个孩子读书感到力不从心。如今,她和丈夫都在公司工作,丈夫在粉碎组(将木材磨成粉末),夫妻俩一个月有7000多元的收入。在虫草季节,公司还要放虫草假,工人们可以上山挖虫草,这样一来,家里的经济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用技术擦亮高原特产品牌
虽然是土专家出生,但做产业的周会祥也不忘做科研。“高原有天然的优势,是食用菌的保育园,高原产品应该走高端化、品牌化路线,用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让高原产业发展起来。”周会祥说。
在帮助菇农发展产业的同时,他还忙着做野生品种的驯化。“野生品种有很多优势,作物中最宝贵的就是野生基因,它们保持了品种特有的优势。我们现在雅江建松茸博物馆,就是为了留住野生基因。”周会祥说,把基因纯化以后注册,这是国家工程,也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工程,基因是不能丢的。
周会祥介绍,现在他已经做了6个野生品种的驯化,包括高原木耳、香菇、猴头菇等,今年驯化后的猴头菇已经产菇了。“我目前正在做高原灵芝的野生驯化,已经把菌种弄出来了,明年就能栽培了。”周会祥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正在规划建设食用菌科研中心,建立藏区第一个食用菌基因库,整合多年的食用菌科研经验,在高原形成独特的种植模式,力争把高原特产品牌擦亮。”
带动全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我种食用菌几十年了,是有情怀的,到这边后看见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群众渴望发家致富的期盼,就想用自己的技术帮助他们。”在周会祥看来,食用菌是朝阳产业,产业链长能拉动就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能带动一方发展的大产业。
周会祥介绍,目前公司计划依托雅江县“中国松茸之乡”名片,构建“一场、一厂、一馆、两园、四中心”的中国松茸产业园,通过食用菌产业带动,形成“三产”联动、产旅结合的综合小城镇。为居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增加致富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在雅江县探索出了成功模式,周会祥还打算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地方。今年,他与新龙县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计划以雅江县为平台,辐射全州,带动甘孜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让甘孜食用菌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