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丁伦保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面带笑容,向丁伦保所在的人群走来,当他们的手握在一起时,这对丁伦保来说,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激励。
自1981年,丁伦保开始了他的蘑菇事业,一路走来,他经受了无数挫折和坎坷。
创业之初,丁伦保还是个毛头小子,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他一头扎进了蘑菇产业,走南闯北学习栽培技术,原本对未来满腹憧憬,没想到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巴掌——种出的第一批蘑菇因为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成为滞销品,只能全部倒掉。眼睁睁看着近5000斤的蘑菇被销毁,丁伦保的心像被刀扎一样痛。
然而,越来越多的挫折接踵而至。上世纪90年代,丁伦保借钱组建了天都公司种灵芝,没想到两年多没有效益,公司亏损了十几万元,欠债还不上,四面楚歌的丁伦保一筹莫展。紧接着,他辛辛苦苦种下10个大棚的秀珍菇,在一夜之间菌袋被全部污染,他又亏损了20多万,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现实并不仁慈。挫折过后的丁伦保调整经营思路,寻找失败原因,加强技术攻关,终于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紧蹙的眉头刚刚舒展开来,然而,他又接连遭受雪灾、火灾和安全事故,亏损和巨额赔偿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一病不起,却没钱医治,躺在家中奄奄一息,家人甚至都在商量如何办理他的后事。
原肥西县农委主任徐平的到来,让丁伦保的生活拨云见日。徐主任不仅及时把丁伦保送到医院抢救治疗,还帮助他制定走出困境的方案。在医院的那段日子里,丁伦保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他的脑子每天都在高速运转,终于找到了事业一再受挫的根源。痊愈之后,丁伦保再一次踏上征程,迎接命运的挑战,这一次,成功拥抱了他。
蘑菇有了销量,企业有了收益,丁伦保的日子也有了色彩,但这些改变并没有成为他安于现状的借口。
相反,他“变本加厉”地沉迷于食用菌培育技术的研究中来。偌大的食用菌种植棚内,每天都晃动着他消瘦的身影,一年365天,他几乎天天扎根在田间地头,用心观察着一株株小蘑菇从种植到出菌再到成熟。日复一日的沉淀,成就了丁伦保食用菌专家的身份。
如今,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上,丁伦保研究攻克20余项技术难题,拥有“一种以稻谷为原料栽培种培养基”等50多项发明,开展“蚕蛹草”、“桑枝木耳”、“茶渣种菇”、“利用各种秸秆栽培珍稀食用菌”等6项技术研究,特别是他研究出的“长稻草秸秆立体栽培”和“露天大田栽培幸福菇”两项技术,已达到国家领先水平,为推进食用菌发展和减轻秸秆焚烧做出了特殊贡献。
声名远播的同时,丁伦保也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2016年,丁伦保将他精心研究8年之久的特大灵芝捐献给市慈善总会,灵芝承载着他的爱心,为慈心善爱的汪洋大海注入一弯清流。此外,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向他讨教食用菌栽培技术,丁伦保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蘑菇种植可以带来更深远的意义。
熬过了贫穷,丁伦保对穷人的无助更加感同身受。“为助残扶贫奉献一份力量”,丁伦保毫不犹豫地将这个沉甸甸的担子放在了自己肩上。
为此,他选择“协会+合作社+基地+特困户”的发展模式,狠抓食用菌基地建设,在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相继建立多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如宿松县隘口乡、望江县长岭镇板桥村、石台县仙寓镇奇峰村等,指导特困户、残疾人发展食用菌生产,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小小的蘑菇把脱贫的希望播撒到了更远的地方,越来越多的穷人在他的带领下,看到了致富的苗头。
或许,命运是在考验他。2010年的一天,在给农民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的返程中,丁伦保不幸遭遇车祸,左臂落下终身残疾。当身边的人都为他惋惜的时候,丁伦保却更加体会到了残疾人的不易,面对亲人朋友的不解,丁伦保重整旗鼓,毅然决然走向了扶贫一线。
据肥西县花岗镇建新村的残疾人周迎春说:“不把蘑菇种好,我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丁伦保。”几年前,丁伦保在走访中,了解到周迎春生活异常艰辛,他主动上门为其送去菌种,并教授种植技术,2018年,周迎春仅蘑菇种植一项就增收8万元,被评为“肥西县残疾人自强模范”。
除此之外,丁伦保还成立了蘑菇种植培训学校,把田间地头变成课堂,让学生们走进大棚,更加直观地感受蘑菇的生长。针对残疾人学员这个特殊的群体,丁伦保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针对学员们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培训方法,让无形的蘑菇种植技术变成有形的致富武器,被学员扎扎实实握在手里。
跟随“一带一路”的脚步,近两年,丁伦保还前往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俄罗斯等国家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和生产基地,当看到自己培育的蘑菇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生长,为更多农民带去财富和希望的时候,丁伦保的心里充满了勃勃生机,慈善的温暖也蔓延到了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