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岁的刘文海,是“江苏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奖章获得者。他常年奔波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线,建立扬州市珍稀食用菌研发中心并自任主任,推动实施“振久”“久旺”牌干鲜食用菌扬州名牌战略,创建以食用药菌为链节的生物内循环、外循环、内外结合循环多种经济新模式,充分利用废生物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退休后的他,仍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在8个省建立了13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万户农民每年增收10多亿元。
助力扶贫潜心科技,黑木耳变“金木耳”
刘文海说:“有生之年,我就是想利用所掌握的技术,为国家食用真菌的研发、培育以及扶贫事业贡献余热。”
自从1968年在苏北农学院农学系大学毕业后,他一直都在致力于食用真菌的研发、培育。退休之后,仍闲不下来,目前担任着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特聘教授,扬州珍稀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全国合作经济工作委员会食用菌行业首席科学家等职务。
退休10多年来,刘文海助力扶贫的脚步遍布全国各地。2016年,云南红河县云菌王科技有限公司慕名来扬拜访刘文海,希望他能为当地菌类产业发展提供帮助。经过一系列的调研,2017年5月,刘文海与云菌王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任首席专家。如今,在刘文海的帮助下,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研发出了一年能生产三季的黑木耳品种,带动了当地2000户以上农民脱贫致富。
不顾高龄制定标准,服务全国7大黑木耳产业基地
今年5月份,79岁的刘文海再度受命,获邀担任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首席技术专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研发中心主任、网络学院院长等职务。
“全国有7大黑木耳产业生产基地,分布于各省市,联盟的任务是为它们提供技术指导。”刘文海说,目前他带领联盟的专家们,研究的方向有3个。首先是废弃农林物品再利用,主要是让木屑、稻草等物品“变废为宝”,利用它们培育出食用药菌菇类产品;其次是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发,黑木耳、菌类等产品采摘后,势必会留下一些下脚料,这些下脚料通过研发,可以变成生物有机废料、农药等产品;第三是带动食用药菌产业链的发展,一些大型的基地建成后,完全可以开发成旅游观光园。部分菌类还可以制成保健品、药材以及开发菌菇宴等。
“规模越大,问题越多。我的主要工作还是利用大半辈子积累的经验,制定标准,让研发与企业生产少走弯路。”刘文海说,例如规模化与工厂化生产标准、技能化生产标准、岗位操作标准、研发标准等。
“工作起来没有时间观念,有时候睡梦中想到一计划,便立马醒来落实到纸上。”采访中,刘文海坦言,年龄大了,目前已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如今,他考虑较多的是为国家食用药菌产业培养接班人。在平时的工作之余,他都会抽出时间,到网络学院中教学,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