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干县界埠镇武湖村,一个连一个排列整齐的食用菌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一个个菌包长出很多白嫩嫩、胖乎乎的菌菇。说起这些食用菌大棚,不得不提到王建林。
王建林,男,现年47岁,是新干县金川镇华城门村委会菜园村一位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农民。经过多年勤劳努力,他不仅实现了自己创业的梦想,还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就业并走上了致富路,成为新干县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依托所学资源,开启创业之路
小时候,王建林一家6口人。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家里十分贫穷。 父母希望他拥有一技之长,加上王建林小时候对种植感兴趣,1989年9月,从塘头中学刚初中毕业的王建林进入新干第二职业中学学习平菇、香菇、金针菇等菌菇的种植技术。“凭着自己所学,以及当时我认识到发展食用菌生产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于是我便决定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来摆脱贫困。”王建林介绍说。说干就干,1993年月,刚从职中毕业不久的他东借西凑了两万元,在家附近建了几个食用菌温室大棚,尝试小规模食用菌种植,从此踏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因技术不成熟和自身经验不足等原因,使得部分食用菌菌棒感染,导致菌包发霉、发黑,亏损严重。同时,产业、资金、设备、销路等问题也接踵而来。这给原本满怀信心的王建林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说:“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我内心特别的无助,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致富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往无前坚持走下去。”没有资金,他就去贷款;没有技术,他就积极联系在职中上课的老师和本地专家给予技术指导;没有销路,他就四处找代销商。“王建林个性非常好强,只要他认定去做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他不达目的决不善罢甘休。”村里人这样评价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的的不懈努力下,当年他终于成功培育出8000斤食用菌,年产值1万多元。
尝到了甜头的王建林干劲更大了,他一方面决心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产业;一方面通过向书本学习,全面掌握种植技术。王建林告诉记者,“为了掌握栽培技术,我利用空闲时间,在书店购买最新的食用菌栽培指导书籍和资料进行学习,争取将自己不懂不会的都能及时学懂弄通。”
王建林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书本钻研中详细地掌握了食用菌从拌料、装筒、灭菌、冷却、结种、培菌包到出菇所有的技术要领,具备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的条件。2017年,他把武湖村后山上的一座废旧养猪厂承包下来,在里面创办了具有3个生产车间的“林伟食用菌加工厂”,还投资10多万元添置了2个立式空调、6个水帘机,新建1个冷藏库和三个温室大棚。
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业发展,王建林的大棚食用菌种植已发展到年生产10万筒,年增收达60余万元。种植食用菌使他告别昔日的贫穷,他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之前家徒四壁,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家里盖了栋房,买了小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建林自豪地说。
富而不忘乡亲,助力脱贫致富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富乡亲。“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王建林感叹道。他靠食用菌走上致富路以后,心里时刻惦记着那些还没有脱贫的群众。“每次看到周围的群众还过着苦日子、穷日子,我的心都是揪着的,我想帮助他们改变现状。”于是,他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将一些有能力的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到公司来打工,解决他们就业问题,并按照每天80—100元不等发放工资。他还让有志于搞食用菌栽培的贫困户和自己一块儿进行食用菌种植,热心向他们介绍自己积累的食用菌种植经验。“我们都相信王建林,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贫困户通过辛勤劳动也能脱贫致富。”正在食用菌大棚忙碌的武湖村贫困户周文芽满怀豪情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贫困户有一个好收成,他义务当起了现场技术指导员,起早贪黑到各家各户观察种植情况,手把手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提供全程技术跟踪指导,随时为他们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对于贫困户种植出的食用菌产品,王建林与他们签订保护价回收合同。同时,协助贫困户集中采购生产物资,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还向贫困群众免费提供食用菌菌种。武湖村贫困群众周发如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他手把手教我们种植技术,我们真不知道如何发展食用菌种植,更别说在家门口挣钱!”
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不但村里先后有12户贫困户搞起了食用菌种植,还带动了全村乃至周边贫困群众发展食用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截至目前,食用菌温室大棚发展到20多座,种植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年产量100多万斤,年创产值300多万元。已带动120余人就业,其中安置贫困户20余人,月收入达2000元。
现在,王建林又有了更高的想法。他深知,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将食用菌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做香,带领贫困群众向着更广阔的致富路前行,使每户都过上幸福生活,必须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拥有自己的品牌和一整套规范的流水线……
如今,王建林正为自己更高的想法而积极谋划着。(央广网 记者:王一凡;通讯员:晏适臣 聂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