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山东省新泰市谷里镇后麻峪村的木耳种植基地里的露天木耳已基本采收完毕,工人们接茬种上了玉米。
“今年是个丰收年,60亩地的木耳已采摘完,预计可出木耳(干货)6万多斤,”后麻峪村木耳种植大户范树华说,刨除各种成本,今年保守能挣60多万元。
今年,是35岁的范树华返乡种植木耳的第10年。大学毕业后,范树华并没有着急找工作,而是专门跑到青岛胶南跟着木耳种植大户学习木耳种植技术。
“就是在人家那里做学徒,2010年去的,一直学了两年。”范树华说。2012年,自以为已经出师的他决心回老家试试身手,不过初略估算前期得投资20万元。
本就不支持孩子“学种地”的父母,听说范树华又要投资20万元回家种木耳,可是气得不轻。不过范树华有股子倔劲,他想干的事一定要干好。
“20万元全是借的,建了4个温室,买了10万个菌包,当年冬天都育好了,”范树华没想到,第二年春天,一场大风将他的温室房顶给掀翻了,千辛万苦育好的菌包大部分“泡汤”了。
从大风掀顶,到菌包烧芽,再到市场波动,回乡创业的前几年,范树华可吃了不少亏,基本没挣什么钱。
“2016年左右,我的技术和模式基本成熟稳定,因此,逐渐扩大种植规模,并开始搞露天木耳种植。”范树华说,他先后租了村民的60亩低产地,上半年种木耳,下半年种玉米,“木耳赚钱,玉米填地租。”
种木耳是个技术活,对温湿度、光照、通风等具有严格的要求。“木耳喜欢‘干干湿湿’,想要好品质就得控制好环境和其生长速度,”范树华说。
为保持露天木耳的温湿度等环境要素,他几乎一直给地里木耳盖草帘子,不掀开还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再加上铺了四通八达的喷灌设备,还能时不时给草帘子下面木耳补补水。
范树华种木耳种出名堂,不仅父母很欣慰,周边村民也跟着沾了光。如今,后麻峪村以及周边村庄已种植木耳500多亩,不少村民都跟着赚了钱。
“镇里专门组织各村村支书带着村里年轻人来学习,希望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最终建起镇级食用菌基地,”范树华说,如今,不仅很多村民跟着种,每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也有5000多人次,“每年光人工费我得出20-30万元,这都是村民实实在在增收的部分。”
木耳种植规模渐大,范树华开始筹建冷库,以延长木耳存储时间,平抑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近两年我们在试验秋木耳种植技术,不过这地方夏天太热,雨水又多,不利于育菌包,成活率偏低,”范树华说。
他准备去东北等地学习,希望攻克相关技术难关:“多种一茬收益几乎能翻一倍,每亩地能赚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