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份一号文件,也是“十四五”时期的第三份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表述上更加细致,在土地保护、乡村规划等多个领域划定了明确的“红线”。
1. 严打盗挖黑土、电捕蚯蚓
在土地保护方面,文件明确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从2015年开始,从试点、到加大支持力度、到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中央一号文件对于黑土地保护的关注从未停止。
在202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中,也已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禁止盗挖、滥挖和非法买卖黑土。提高对盗挖、滥挖、非法买卖黑土和其他破坏黑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行为的综合治理能力。
同时,首次进入文件被明令禁止的电捕蚯蚓行为,在2022年7月也曾引起关注。当时,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林草局、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野生蚯蚓保护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通知》,部署各地核实整治在农田、森林、湿地、草原及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电捕野生蚯蚓,以及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问题。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物种,平衡和稳定土壤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地龙仪”“电蚯蚓机”等仪器设备,对野生蚯蚓进行“灭绝式”捕捉,导致蚯蚓数量急剧下降,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农作物产量。
2. 严打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
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外来入侵生物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年文件首次提出了“提高进出境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增强防范和处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近10年间,“入侵物种”也多次成为文件关注的焦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的措辞更加严厉,明确严厉打,并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这也是文件首次将目光瞄向细致的交易、放生行为。
回过头看,事实上在2022年,多地外来物种入侵信息频频见诸报端,成为舆论热点。不少外来物种严重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环境,损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办公室曾表示,由于我国陆地边境线长,始终存在着外来入侵物种随气流、水流等自然途径传入的风险。同时,随着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入侵物种随货物贸易、人员往来等无意传入进而造成危害的情况日益增多,非法引进饲养“异宠”、违法违规放生等新情况不断出现,更大程度上加大了外来物种侵害风险。
3. 严防“割青毁粮”
事件发生约200天后,严防“割青毁粮”被写入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在粮食生产领域的第一个“严防”。
2022年5月,距离全国麦收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割青麦作饲料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每亩1500,收麦喂牲口。”视频显示,收割机匆匆驶过青色麦田,正值灌浆期的青麦便一列列地倒下。
农业农村部在公布举报电话的同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曾呼吁,珍惜农民朋友200多天的劳动成果,中国人的饭碗大家一起端。
4. 防止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
村庄规划建设上,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 “堆盆景”。
近些年,地方为发展乡村旅游、在脱贫过程中打造“面子工程”,不惜花重金“堆盆景”“造景观”。几年前中央纪委也曾明确表示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扭曲的政绩观,如在扶贫中搞堆盆景、刷白墙、表格多、检查多等,要查处问责,为基层减负。
回顾此前一号文件中,保护保留乡村风貌一直是文件在乡村规划建设问题上的原则态度。2006年,文件就曾提出“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近年来更提出要“因地制宜”“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今年文件则要求的更加细致。
5. 严打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行为
乡村治理方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这是自2015年以来,文件连续第九年关注农村妇女儿童权益。
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村妇女和儿童的关注,最早出现在2013年,文件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十年间,文件曾聚焦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技能培训,以及孩子的教育机会。自2020年开始,文件首次明确指出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产、扶贫惠农资金和侵犯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行为的关注,至今已经是第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