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谢远泰家里,成排的菌棒整齐摆放在客厅,占据了地面“半壁江山”,桌上一张张荣誉证书,见证着谢远泰这些年的奋斗历程。“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国家和时代给了我奉献自我、报效祖国的机遇,我要用技术去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之路。”面对采访,谢远泰语气坚定又满怀感恩。
1957年出生的谢远泰,坚持43年自费从事食用菌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成功培育出“中华神菇”,并免费将发明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先后研发并申报“AB六—2”特种菌、茶树菇袋料栽培技术、“茶树菇液体菌种开发”等国家专利技术。历任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中国菌学会理事、江西省菌物学会副会长;曾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优秀种养能手、江西省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双交会金奖、国际发明金奖、江西好人、江西省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
1977年,谢远泰高中毕业后回到老家赤水镇天咀村。闭塞的环境,落后的经济、赤贫的生活,揪扯着他的心。穷则思变,可是路在何方?山上野生的茶树菇带给他希望,味美、珍稀,但人工培育尚是空白。他果断踏上探索之路,历经4000余次育菇失败,终于在1992年成功培育出食用菌茶树菇“中华神菇”,1996年创办江西远泰集团有限公司。
1998年,食用菌市场行情大震荡,原来每公斤280元的茶树菇跌到每公斤40元。为恪守承诺,谢远泰坚持按合约价回收农民的茶树菇,公司亏损850多万元。绝境之中,他拒绝了日本客商以100万美元收购专利,并决定把这项发明专利献给家乡、献给社会。
谢远泰的义举点燃了广昌和邻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各县乡农户都争相学种。在政府的扶持下谢远泰的公司成为江西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培训全省各地学员1.5万余人,茶树菇专业种植户有1036户,全县茶树菇种植规模达1.23亿筒,年产值8000多万元,利税2000多万,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1万人,谢远泰的公司又风生水起。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谢远泰因做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引发脑出血、中风等并发症,无力掌舵公司,远泰集团破产。身体也不允许再为农民培训,于是他用心制作了一套茶树菇接种、栽培、管理、烘烤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无偿发放给村民群众,群众按照流程就能种出美味的茶树菇。
2015年,谢远泰的“茶树菇液体菌种开发”项目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2016年,他申请了“蝙蝠蛾栽培北冬虫夏草技术”“家蚕幼虫栽培北冬虫夏草技术”“杂树蔸栽培茶树菇技术”“蝙蝠蛾幼虫饲养病虫防治技术”四项发明专利。凭着出色的成果,2016年谢远泰带领弟弟组建了江西省利财食用菌有限公司。当时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他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书,引导贫困群众采取扶贫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和务工就业,带动群众增收。旴江镇下湖村脱贫户邓学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年过花甲的他不仅每年能在公司获得分红收益,夫妻俩还在公司务工,一年有5万元收入。“真的要感谢谢老带领我种菇,有分红保障,又有就业岗位。”公司成立当年,邓学兴家就顺利脱贫。
如今,广昌茶树菇年种植规模达2.36亿筒,干鲜菇产量达21602吨,总产值达5亿元。种植户中脱贫户384户,户均年增收16632元。同时,全县从事茶树菇接种、清运卸货、运输、采摘、技术指导的就业人员达1.6万余人,含种植从业人员超3万人,该产业已成为当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不管在什么处境,谢远泰乐于助人的秉性从未改变。天咀村宗祠破败了,他先后捐款共18000元修缮;村民谢木财被毒蛇咬伤,不幸截肢,他在欠债800多万元时捐赠了1000元;赤水镇村小教学楼破旧了,他毫不犹豫捐款10000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他拿出10000元,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与食用菌产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谢远泰始终坚守着“一心想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家乡百姓做点什么”的初心,尽管如今身体佝偻,腿脚蹒跚、口齿不清,但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的梦想依然激励着他奋战在食用菌研究的道路上。“下一步,我还要花更多时间来研究新品种,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让这些成果惠及农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谢远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