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特约通讯员 李现文) 近年来,农发生物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集智慧、科技、生态、联农带农的“农业种植+信息化+工业化”三产深度融合、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并重的“绿色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智慧生产发展模式。农发生物锚定鹿茸菇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具有广阔市场的实际,率先完成了生产方式调整优化,采用世界领先的智慧物联技术,按照其自然成菇规律,对温度、湿度、光照和CO2浓度等重要环境因子进行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从种质资源培育、无菌接种、恒温培养、准确搔菌等全过程实现智能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鹿茸菇产品的生物学转化率高达100%以上。
科技人才赋能模式。公司拥有研发团队35人,与上海交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5所院校及世界著名菌种公司日本千曲化成株式会社建立长期战略合作,获得相关专利28项,食用菌行业全国第一,入选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的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外聘专家被评为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领军人才。与国内唯一的食药用菌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合作研发符合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土壤的需求的菌种技术,去年以来实施的智慧智能化技术改造、菌种繁育中心建设和综合能源等项目,实现国内领先。
生态循环绿色模式。通过多级循环、有机肥还田等方式,串起了农业“生态链”,创新突破秸秆、玉米芯、麸皮等农作物边角料生产菌包技术,每年车间产生的废旧菌包约3万吨,为周边土地和蔬菜大棚提供具有改良盐碱地、提高粮食亩产量等功能的优质基土和肥料,有效降低基地、合作社肥料等成本约8%,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目前,已和周边26个村签订了秸秆回收意向,能消耗近3万亩耕地的农作物边角料,村均增收5至10万元。
联农带农共富模式。农发生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助农带动作用,广泛推广食用菌标准化种植技术,形成了联农带农共富新模式。采取“企业+合作社”模式,帮助闫家村、梅家村等4个专业合作社建成1800余亩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采取“企业+种植户”模式,发挥企业研发特长,为种植户量身定制标准化菌包,帮助种植户进行季节性栽培管理,缩短出菇时间90%,彻底扭转了传统“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采取“企业+农民”模式,聚焦农村40、50群体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新增年收入4.9万元的稳定就业人员超800人。同时,将菌包盖中的海绵垫更换增收项目交给周边庙二、大夹河等11个村庄,每年提供农村劳动岗位2800余个。构建起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同体机制,探索实现“工带农、企带村”共同富裕发展。
未来农发生物将继续深耕食用菌行业产业链,布局食用菌深加工,进行蘑菇多糖提取,开发即食产品、药用针剂等,不断丰富产品种类,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构建食用菌产业发展体系。力争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高效农业重点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