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中国·蓬溪第22届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胜利闭幕

    中国·蓬溪第22届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

    野生蘑菇,防毒指南

    野生蘑菇,防毒指南

    大球盖菇——素中之荤

    大球盖菇——素中之荤

    全国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闭幕

    全国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闭幕

    全国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全国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第八届全国(广昌)羊肚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胜利闭幕

    第八届全国(广昌)羊肚菌产业高质量发...

    淮河泄洪后如何让农民摆脱洪水造成的怪圈

    发布时间:2003-07-1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汛期,全国各大水系中淮河首先告急,安徽省境内的淮河中游河段,已经全线超过警戒水位,部分河段甚至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处在紧要关头,打开行洪蓄洪区分流是降低洪峰威胁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记者在现场拍摄到的炸坝行洪镜头,为确保证淮河干堤和城市工矿及交通动脉的安全,截止到今天,安徽省在淮河流域已经启用了7个行蓄洪区。 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赵树丛表示,淮河干堤、淮北大堤、城市圈堤要万无一失,决不能出现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旦淮河汛情继续吃紧,淮河流域的22个行蓄洪区将可能被全部启用,目前,安徽境内沿淮行蓄洪区已安全撤离群众超过21万人,这些撤离出的群众已经都被分散转移在安全的地方,他们或者在庄台上,或者在大坝上,找到了临时的避难所。 支流众多的淮河被认为是我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最终到扬州流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淮河之所以经常洪水泛滥,主要原因有以下5点:第一,天气因素,6、7、8这三个月暴雨频繁;第二,淮河中上游段支流集中;第三,淮河许多河道弯曲狭长,水流速度缓慢,易造成行洪不畅;第四,淮河上游多是山区丘陵,坡大流急,从源头至洪河口处落差很大;第五,洪泽湖多年泥沙淤积,地势已高于中游地段,而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 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7次。每次淮河泄洪,对生活在行蓄洪区里的居民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为了保护淮河干堤和两岸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动脉的安全,他们都不得不把自己的家园土地让给滔滔洪水。受灾之后,他们生活怎样?有没有办法让行蓄洪区的人们摆脱周而复始的洪水威胁? 紧邻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的蒙洼行蓄洪区,今年率先接受了淮河泄洪。虽然在泄洪之前,生活在那里的近2万名居民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家,被转移到安全地带,但突如其来的洪水,一夜之间就把他们变成了几乎一无所有的灾民。他们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呢? 记者从当地电视台拍摄的居民转移的镜头中看到,人们在转移的时候并没有显得很慌张,有的人甚至快乐的像是要去旅游。 虽然到目前为止,这次淮河的来水量不如1991年,但是这次洪水来的又急又猛,并没有给人们留出太多的时间。最终,这次将近2万人的大转移只用了8个小时。 记者了解到,这些灾民分散在126个庄台上。庄台是蓄洪区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海拔要求在31米以上,这个高度可以确保他们在蓄洪期间不被淹没。 王家坝镇金黄村的这个庄台上临时居住了近百户人家,因为帐篷不太够用,有的人家只能用塑料薄膜遮风挡雨。 拖拉机、麦草、棉被、面粉、电风扇、电视机、锅碗瓢盆……他们全部的家当都在这里了。不过,这次匆忙的搬迁还是让很多家庭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蒙洼蓄洪区居民叶桂莲告诉记者:“我一个炉子一块煤,要烧到明天。整个一天,上午吃了饭,晚上就不吃了,还有一碗剩饭,看谁回来没吃拿炉子一热就给他吃了,就这一块煤。用完了没煤,一块煤是别家借的,还是被弄破了的。那晚饭怎么解决,晚饭不吃了,就袋子里那点面。面没有了,水到井里肯定有。” 蓄洪开始后,王家坝镇向每个移民点都派了分管的干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老百姓遇到的难题。 王家坝镇宣传委员杨琦表示,当天上午他们已经把所需要的一部分方便面、 面粉运了过来。 记者在王家坝镇看到,由于人手不够,专门运送救灾物资的船上多了很多没有受灾的居民,他们成了志愿者。王玉林就是其中一个,他告诉记者,晚上7点钟,灾民就可以喝上水、吃上方便面。因为没有电,所以还提供了蜡烛。这一船东西,大概可以维持两三天。 在这次蓄洪过程中,当地居民还必须要面对水污染带来的麻烦。这里大部分居民的饮水都靠这种只有十几米深的压水井,在蓄洪之前,这种井水勉强可以饮用,但是蓄洪以后,蒙洼的浅层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淮河水的污染。 王家坝镇卫生院长崔忠臣,灾民这几天都是饮用地下水,大部分地下水都是可以喝的,但是如果不加专门的药片加以消毒而直接喝,会引起腹泻、肠道感染。据了解,在两天的时间里,王家坝镇出现了8例因为饮水造成腹泻患者。当地负责防疫的工作人员开始在每家每户分发给水消毒的药片。 由于灾情的出现,当地小学的学习受到了影响,王家坝镇小学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这个学期的课程考试还没有进行,这两天他只能白天在家里看书,晚上没有电。 7月5日王家坝水闸关闭之后,蓄洪区的水位逐渐下降,金黄村居民高建喜迫不及待的回到自己原来的房屋,结果发现屋里都淹得差不多了,屋里全都是水。 蓄洪区的很多房子都盖得很简陋,因为知道早晚要泡在水里,所以大家都不舍得花很多钱。高建喜一辈子盖了七八次房子,盖一次房子最多能住七八年。他已经习惯了居无定所的状态。 事实上,当地政府建设庄台的最初目的就是让居民把房子盖在庄台上,成为一个永久的居住地。但是金黄村的这个庄台建了三年,现在仍然是一片空地。 王家坝镇工作人员戎卫介绍,像这样的庄台都是标准庄台,但用了三年时间都还没有开始正式启用。施工单位没有通过国家验收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群众承受不起。砖房建好之后盖像样的房子,农村一般像三间平房、一个院子起码需要2万多元钱。 蒙洼蓄洪区居民叶桂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们家1万元都凑不足。什么时候能够在这上面盖房子,都没个头绪。 缺少资金是一个原因,但是有的居民不肯把家搬到庄台上是因为别的原因。居民王兆堂表示,不想到那去,因为种地远。而居民郎泽旗则说:“同样的房子放到庄台上去盖,庄台上没有这么大的地点,我们一家十来口人只有七八十平方米。” 按照当地政府的计划,庄台工程还要继续实施下去,目前看来,庄台仍然是让蓄洪区居民实现安居的惟一办法。 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说:“我们现在正在计划落实的过程中,把这些在洼地的群众都能转移到安全堤、安全庄台上去,以后再进行分蓄洪,群众就不需要搬家了。” 7月5日上午,记者在淮河抗洪一线遇到了正在当地视察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他行程安排的第一站是王家坝水闸,第二站就是看望刚刚从蓄洪区转移到安全地区的灾民。蒙洼蓄洪区1952年建成以来,先后10年12次行洪蓄洪,最近的一次在1991年。长期处于洪水威胁下,那里的老百姓安居不易,乐业就更难了。 王家坝开闸泄洪后,淮河里的很多鲢鱼被冲进了蒙洼蓄洪区。这些撑船撒网的都是当地的农民,如果不是蓄洪的话,他们应该正忙着耕种自己的庄稼。但是现在,这些鲢鱼很可能就是他们今年夏天惟一的收入。 现在,蒙洼蓄洪区大部分耕地都种着大豆、花生和玉米。大水过后,这三种作物已经没有收获的可能,其中最可惜的是大豆,如果不是因为蓄洪,这一茬大豆只需要一个星期就可以收获了。 居民郎泽旗介绍,现在大豆没有收成了。“现在你看这个豆子还发青,马上它一见到太阳,它就发土色,发成烂色了。” 阜南县常务副县长杨文久表示,初步估计库区的直接损失在3.8亿元,绝大部分是农民的资产。 根据以往的情况,每次蓄洪造成的影响会持续两到三年,在1991年之前,由于频繁蓄洪,蒙洼蓄洪区的经济几乎得不到发展的机会,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顾问郝朝德曾经担任安徽省水利厅厅长,他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老百姓都是草房茅庵,以前讲老百姓是一根绳子一张床、一套衣服春夏秋冬四季穿。现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有存粮有存款,心态也安定了。” 最近几年,蒙洼蓄洪区的经济发展得很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淮河已经连续11年没有分洪。 阜南县王家坝镇党委书记梁永勤表示,这一场水给这十几年来的发展蒙上一个非常厚的阴影。“老百姓说一场水会影响3年,这种说法是一点不错、一点不夸张。” 2000年我国颁布施行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规定,使用蓄洪区后,政府将对区内农作物、专业养殖和经济林水毁损失给予补偿,补偿的标准分别按照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0-70%、40-50%、40-50%来执行。根据这个暂行办法,蒙洼蓄洪区在这次蓄洪中蒙受的损失将得到一定的补偿。 但是即便如此,蓄洪区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梁永勤:“关键还是要解决水的问题,这是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且这个水得整个淮河流域解决。通过这场蓄洪,将来我们要看看下一步,我们更适应种什么东西,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结构上面更优化、市场前景更好,又能抗一定的水灾这样的这个农业产业。但是什么时候能找到答案,现在只能说马不停蹄。” 最近几年,蒙洼蓄洪区的一些农民已经开始在县政府的指导下种植林木。按照县林业局的计算,种植抗涝林木的价值非常客观,估计一亩林地平均每年的收益在800元到1000元左右,这将高于一亩庄稼600元到700元的收益水平。但是,种林木的收益至少要等到8年以后,这是很多农民难以接受的。 居民们表示,种树谁都愿意。但是种树耽误时间,种树当年不能卖,粮食当年出来就可以吃。 蓄洪区的水位刚刚下降,有的农民就开始抓紧时间播种新的作物,但是这些作物仍然无法抵御洪水的侵害。 居民郎泽龙告诉记者,他洒了香油芝麻的种子,但是能不能种活,得看天了。“现在是没指望。如果天气好就能行,天气不好就白撒了。” 江河两岸的行蓄洪区多数在历史上就是容易被洪水淹没的地区。频频遭遇洪水侵袭,使这些地方的经济难以持续发展,蓄洪区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普遍低于周边的其他地区。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他们摆脱洪水造成的怪圈,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呢? 行蓄洪区的作用就是在大洪水到来的时候,暂时引导蓄存洪水,等到洪峰过去,再将洪水排出去。可以说,蓄一次洪水,那里的老百姓就得重建一次家园。如此周而复始,给那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限制。不仅不能建工矿企业,就连大一点的建筑都不能盖在行蓄洪区里。那里的百姓在做出牺牲的同时,他们能不能找到改变命运的途径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改革》杂志社总编辑温铁军博士。他表示,蓄洪行洪就是把洪水向低洼地引,从而避免工业和城市的损失,但是这些低洼地区有老百姓的财产在那,发生这种水灾,老百姓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把自己的家业都毁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也全都毁了,这个补偿毫无疑问主要是应该由政府补偿。 记者:“据我们了解,《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规定,政府只能提供(这些地区)年平均生产值的50%,那么剩下的这部分怎么办?还有,它补偿的只是生产资料,那么作为生活,像老百姓的房子,还有他的生活日用品,损失掉了,怎么办?” 温铁军:“我们当然希望是100%的全额补偿,甚至超过100%,但是目前情况看,恐怕做不到,尤其指望地方财力,恐怕做不到,那一带的地方财政恐怕都是亏损的,所以客观上我们得量力而行,那如果说还是把这点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这些已经被水毁了的地方去,再去恢复旧的村落,然后隔三五年或者最长七八年再毁一次,这种反复的重建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如果把这点有限的补偿资金量化到各个村,但是不分散撒胡椒面,而是集中到这些庄台上,把庄台变成中心村,然后能够让老百姓在中心村建立永久性的建筑,那样的话就可能一次性的投入带动整个包括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用这种方式如果再能配合以政策性贷款,配合以工商的免费,税收的免税,然后财政再有一定的补贴,那么有可能使灾区重建有一个新的面貌。” 记者:“全国蓄滞洪区榜上有名的有97处,那么这些蓄滞洪区都能够像您说的那样建成中心区吗?” 温铁军:“现在的做法应该是集中有限的资金或者有限的补偿先给那些愿意进行体制上调整,愿意进行部门配合,愿意综合协调来追求长远发展的地方就定项做这种试点,如果这个试点能够成功的话,我想对其他地区就会有示范作用。” 记者:“那这部分钱从哪来呢?” 温铁军:“我想我们国家不是资金短缺而是资金过剩,只不过这个资金不愿意投到相对来讲效益比较低的地方,大部分资金是集中在效益比较高的东部地区,如果政府能够有效的,比如说利用项目吸引或者用体制上的调整的办法,那就有可能使有限的补偿资金配套以必要的政策性贷款以及启动民间的金融,包括如何活跃地方的民间经济等多方面的政策综合配套起来,是有可能相对来讲奠定一个灾区长远的发展的条件。” 在江河洪水还不能完全得到控制之前,分洪蓄洪还是我们不得不采用的一个最终手段。目前淮河中游18个行洪区、4个蓄洪区已经全部超过设计启用水位,而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8日下午到10日淮河流域还将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那么,有关方面还会不会继续采用泄洪手段,缓解洪水压力呢?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文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介绍:“在目前安徽进行的7次行蓄洪中,涉及人口是17.78万人。他们或者在这居住、或者生产,需要转移的人口是3.4万人。根据各级防汛指挥部的精确调查,现在没有人员伤亡,而且这些人的生活能得到妥善安置。每年的汛前,我们都做了安置的预案。目前省级已经支持了各地的帐篷5750顶,救灾经费已经下拨了600万(元)。政府、民政、卫生部门都派人下去搭建临时帐篷,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发放药品,提供面粉和一些粮食、包括燃料等等。生活状况吃饭、饮用水、医疗、住宿都没有问题。” 记者:“从最新的汛情来看,下一步还会有行蓄洪的措施吗?可能会涉及哪些地方,有多少人?” 文剑:“那要看后期的降雨。因为天气预报是7月8日、9日、10日有一次强降雨过程,到时候视汛情的情况发展再来定。一般来讲,低标准行洪区可能要首先使用。我们对居民生活的准备都做了撤退转移方案了。” 记者了解到,截止到7月7日,安徽省在淮河流域已经启用了7个行蓄洪区,安全撤离21万多人。一旦淮河汛情继续吃紧,淮河流域的22个行蓄洪区将可能被全部启用。在这些蓄洪区内涉及250多万亩,人口180多万人。截至目前,安徽省各地共计投入救灾经费710万元,分配大米280吨、面粉162吨、燃煤450吨,此外还下拨其他救灾物资折款227万多元。 由于历史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国家投入的淮河治理工程还有一部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挥作用。一九九一年大洪水之后,国家制定的十九项治淮工程,到今年只完成了一半左右,而且淮河干堤还有可能发生滑坡、管涌,存在隐患不少。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淮河防汛后在今天表示,政府将重点考虑全面治理淮河,早一点让蓄洪区里的人们远离洪水。(《经济半小时》记者:马洪涛周人杰熊曼琳 卢晓波 李萍)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