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发布时间:2003-08-1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我们应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
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历史时期:即1949——1978年的缓慢变动时期;1979——1990年的开始形成和逐步完善时期;1990年以来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有其各自的经济特点: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在第一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建国初期,我国农村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而农村工业和农村商业却很少,主要是一些小商贩、小手工业和农村的作坊。在农业中仅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林、牧、渔业没有应有的发展,必需的工业和副业比重很小,历史形成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的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处于极不合理的状态。与新中国成立时的农村产业结构相比,这一时期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缓慢变化,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只是作为农业的必要补充而存在。
第二个时期改变过去“重农型”的状况,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并举,以农村工业为龙头,全面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入了变革阶段。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为开端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种植业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运行基础,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改革的启动和市场机制的深化以及城市和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有了调整,使农村产业结构在逐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向农产品优质化、工业消费品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时期是由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面临新挑战而进行全面调整的时期。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农村产业结构更加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据有关资料统计,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和产值的分布状况是:从相对值角度和劳动力分布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从产值状况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在产值等方面已经成为农村第一大产业。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摆脱改革以前以第一产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进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随着农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经济高效。
二、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存的农村产业结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要不断调整。
(一)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合适
在“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从1978——1997年,我国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由640.5亿元增加到76181.3亿元。1997年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6%,比1978年上升了44.1个百分点。与此相适应,在农村就业结构中,大约有13526.8万人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4%,而在1978年,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仅为149.6万人,所占比重为10.3%。其具体原因如下:
1、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同时也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农业这个基础不稳,必然制约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主要表现,除了农业资源状况的局限以外,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由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许多地方采取了优、劣土地搭配的平均分配承包田的办法,地块零碎,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的现代化。三是原有的许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而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许多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造成有效灌溉面积大为减少。四是农业投资下降。由于农业投资主体由集体转向农民家庭,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且回收期长,农民把资金投向收益较高的工、商业也是必然的。
2、农村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存在较大困难。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农村的重要产业部门,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已达20%。但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农村工业: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目前,农村工业除少数采用现代技术和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方法以外,绝大多数仍是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严格地说,还处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阶段,不能适应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二是尽管农村工业生产由市场调节,经营灵活,效益较高,但是其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证。三是与城市工业发展不够协调,主要是城乡工业通盘规划不够,农村工业发展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而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料的争夺。
3、农村第三产业虽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的改革幅度不大,基本上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业紧张。许多产品不能及时运进运出。三是邮电通讯滞后,电报、信件传递较慢,方式仍较落后。四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各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转行跳出农村。五是农村教育问题严重。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设施差,教师待遇低下,队伍不稳,中学教育的方向不符合农村实际,等等。
(二)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协调
衡量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是否协调,主要是看第一产业各部门的产品是否能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在既定的社会消费水平上,社会需求是不可变更的。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是调整第一产业结构的依据,也是衡量该产业内部结构是否协调发展的标准。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由于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区域结构趋同,使供求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并出现结构性剩余,诱发了一些新的矛盾。
(三)农村第二产业内部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重复,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低
目前,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非常高,不仅造成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而且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非常低,不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较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型经营非常突出;“五小企业”比重较大,等等。
(四)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
农村第三产业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但其发展颇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相近的部门或行业则注意不够;二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信息业在许多地方还是空白;三是产业或行业落后。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而不断趋向合理,但是由于“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及各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使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至今依然存在。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举措
从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和国际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优化调整措施,积极调整并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重点,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一产业,适当地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地发展第三产业。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应当抓住两点:一是通过调整实现结构优化;二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2、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因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农村小城镇建设同步进行。农村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是小城镇得以形成的基础,但是小城镇建设同样也对农村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城镇所提供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把“发展小城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提出来,这对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它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状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全面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推进精神文明、提高人口素质的客观需要。
3、调整经济发展手段,发挥科技推动作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手段的调整相结合,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应当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单纯依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转向依靠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为此,必须尽快改革现存财政体制,增加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
4、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政策。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看,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国际经济秩序、国际市场变动等因素都会对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自然灾害、科学技术突破性的发展、国际局势的戏剧性变化等,但最关键的因素乃是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为了加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必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农村经济政策。要通过各产业产品的订购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奖励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农村各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应在规划、指导、扶持和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要想其得以尽快解决,关键是调整政府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发挥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从而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