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2-1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2002年总产量达867.5万吨,占世界的65%。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的状况却“每况愈下”。据海关提供的数据,我国食用菌出口由1995年的30万吨上升为2000年的47.6万吨和2002年的38万吨,换汇却分别为9亿、6亿和4.6亿美元,平均吨价为3000美元、1255美元和1213美元,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形势不容乐观
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国有2000万农民在从事食用菌种植。但由于整体素质较低,生产水平有限,现代农业根本无法在食用菌生产中体现。此外,由于食用菌属于无性繁殖,所以,几乎任何一个懂接种的人都可以进行食用菌的制种,造成食用菌制种混乱。 河南省科学院从事食用菌研究的申进文教授说,造成当下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虽说农业部制定了一些标准,但针对各个不同菇类的标准却很少。食用菌不像玉米、小麦等作物有遗传性状,所以一个新品种出来后,很快就会被人制种,并作为新品种进行小范围推广。由于没有相关的标准,也就无从谈及品种保护,只有任它们被随意制种。 对食用菌而言,制种的环节更加重要。但从当前看,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根据产业布局规律,一个国家有两到三家制种企业就可以了,但在中国的一个县就有上百家制种厂,其生产上的混乱可想而知。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王传福告诉记者,在食用菌的出口上,日本是我国的一个大客户,但最近,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我国食用菌向其市场出口,其中有不少涉及食品安全标准。加入WTO后,我国食用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敞开了,但门槛却没有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许多国家对我国包括食用菌在内的农产品的检测不仅由抽检变为批检,而且检测的标准进一步提高。
路还有多远?
一方面来自国内的混乱生产,一方面来自国际的激烈竞争,同为食用菌行业专家的申进文和王传福都认为,当下推行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已经是形势所迫。按常理,中国加入WTO之后,食用菌的价格会上升,但事实上却呈现下降趋势,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相关指标很多,而我国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甚至落后。资料显示,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而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只有484项。 王传福介绍说,目前农业部已经就食用菌产地环境、投入品以及菇类生产技术规程颁布有关标准,努力从源头上规范食用菌的生产。但是,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很花钱的工作”,完成这些标准的制定需要花费一笔数目不菲的资金。据估计,按制定一个标准2万元计,一个菇类标准制定下来要花费6万元。这对于一些部门提供的一个标准1000元的指标无疑是个不小的数目。王传福说,由于经费问题,标准的制定成了一个很容易做又难以做的工作。
另外,王传福还说,由于农民意识的问题,菌种的管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现在不是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组建菌种的管理执法队伍,而是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迫切性。 国际市场从来就不考虑你是怎样一种境地,需要完善的终归是自己。面对标准化这个挑战者,中国食用菌产业是做主人还是奴仆也许不需要考虑。但国际竞争永远都是残酷的,标准化既是通向天堂的阶梯,也是通向地狱的滑道。在经过国际竞争规则的洗礼后,相信更多的中国产业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编辑:黑子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