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7-1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朝阳的产业,发展前景很广,但同时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
(1)品种低档,地产地销,效益较低。例如平菇,我国食用菌发展是从平菇起步的,直至今天,低档的平菇仍是主打产品,而且运输半径很小,仅限于自产自销,这种途径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2)热门品种一哄而上,菇贱伤农。例如,由于07年双孢菇价格很高,今年山东河南一哄而起发展双孢菇,造成夏邑、聊城、邹城等地菇农受损极其严重,相当部分菇农无法收回投资,菇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3)一些农民视食用菌生产为副业,只是季节性生产,无法均衡应市。秋冬季投料,麦收前结束,每年基本有一半的季节无菇可供,已成为很多地区食用菌生产的“特色”。
(4)盲目生产或频繁更换品种,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难以吸引客商。并且重产量轻加工,加工企业极少,不具备相应的“吞吐”能力。
(5)菇农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使得产品的技术含量偏低,附加值很低。质量意识差。菌种乱引、乱繁、乱制,产品“一勺烩”,无形中持续降低了产品档次。
(6)产销街接不畅,大多依靠集市自销,部分运销户短途运销,很多地方完全依赖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丰收年份遭压级压价,一定程度上引发菇价普遍下降。
据相关专家介绍,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各地要有相关部门协调发动,并应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技术培训体系,使农民在接受基础学习以后,在实践中提高技术;建立顺畅的流通网络,避免无序竞争和菇贱伤农;切实改变观念,从引导市场入手,着力于培育市场、发展市场,根据市场走势确定适度的发展规模;根据农民技术条件,可选择鸡腿菇、姬松茸、真姬菇、杏鲍菇、阿魏菇、白灵菇、杨树菇等品种中的1-3个作为主导品种,形成地方特色;创造条件,尽快形成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和周年化生产;创造条件和引导企业参与相结合,尽快形成和提高相应的加工、储存能力,使食用菌产业向高层次延伸和发展。
信息:姬丹丹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