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通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08年产值达1.8亿

    发布时间:2008-07-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网讯:四川省通江县充分发挥山区优势,把食用菌生产作为富民兴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党政重视抓、部门配合抓、基地乡镇全力抓、大户带动抓,实现了由零星种植向规模种植跨越,由传统种植向新技术种植跨越,由农户种植向企业+基地+农户种植跨越,品种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升,实现了三年三大步,食用菌产值由2006年的95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8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1%。预计今年食用菌产量比上年增加9000吨,增长60%;产值比上年增加6000多万元,增长52%;农民人均增收达100元以上,菌农人均增收500元左右,增收最多的种植大户人均增收达13万元。通江县食用菌的发展靠的是打好“四张牌”,走好一条路。

      一、宽打思路牌。通江森林茂盛,生物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有得天独厚的食用菌生长环境和条件。食用菌种类达数10种,尤以银耳、木耳、香菇规模较大。通江银耳早在明代就以“皇家养生益年食品”知名于世,但一直以山区土特产和农户副业分散的方式缓慢发展。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抗灾增收,着眼市场、利用资源、顺应民心,发挥优势,把食用菌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和支撑骨干来抓,确立了“银耳作王牌、木耳攻单产、香菇上品牌、蘑菇扩规模、菜菌作补充”的发展思路,形成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发展网络,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增值迈进,使通江食用菌走向国内外市场。

      二、大打规模牌。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原则分类规划。北部低山区以银耳栽培为主,南部低山区以珍稀食用菌为主,北部高山区以香菇、黑木耳为主。诺水河镇梓潼坝村216户中有198户栽培食用菌,今年栽培椴木银耳8万瓶,木耳4万瓶,袋料香菇25万袋,木屑银耳2万袋,可产银耳2.4万公斤,木耳3万公斤,香菇2.5万公斤,食用菌产值880万元,人均产值1.05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元。二是分类示范指导。全县在杨柏乡仙人嵌建立了面积10亩的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科技示范园。以铁厂乡——诺水河线和诺水河——临江——空山扶贫连片开发为重点,着力打造聂家坝村、清潭坎村、梓潼坎村、天井坎村4个核心示范点;拓展至洪沙片区香菇新基地及民广铁麻片区、城郊片区双孢菇基地;培育周子坪——城西——金堂线,方山——大木树线蔬菜型食用菌示范基地。全县建立食用菌基地25个(其中银耳8个、黑木耳5个、香菇10个、菜用菌2个),专业村70个。三是专业大户带动。今年全县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达2680户,1万户以上的专业户4566户,带动3万多农户种植食用菌。诺水河镇金溪河3社易庭军全家5口人,把全家到福建10年打工的所有积蓄全部投入到食用菌发展中,今年栽培银耳8000瓶,香菇20余万袋,木屑银耳2.3万袋,产银耳2.4吨,香菇20吨,产值可达100万元,纯收入可达6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镇今年栽培银耳18万瓶,香菇240万袋,木耳4万瓶,产值可达2340万元,比上年增收860万元,增收68%。

      三、重打科技牌。一是抓品种创新。县银耳科研所,从野生银耳中驯化选育出了银科01、银种02、银环等优良菌株,品种的更新换代使银耳单产从过去的0.3斤提高到0.6斤。二是抓技术节本增效。探索出提高棒出耳率、孔出耳率的新技术,香菇立体栽培模式、室外越夏新技术,变烧柴升温灭菌为锅炉蒸气灭菌,使香菇规模得到迅速扩大,产量不断提高。研发出用秸秆替代木料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开展耳林的培育和改造中低产耳林,实现了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三是抓科技入户。按照一个基地、一个技术人员指导、一个行政领导挂包、一个企业对接的办法,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定期集中讲授、大户特别教学、入户入棚指导等途径,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产销策略等知识普及到菌农。今年以来,已印发技术手册3万份,培训菌农3.2万人,并邀请了全国著名食用菌专家来通江讲学。四是抓产品开发。与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协作和攻关,在产品精深开发上取得了实效。先后开发了通江银耳饮料、通江银耳羹、银耳酒、银耳化妆品、银耳降脂胶囊等4大类20多个品种,实现了通江食用菌由食用到药用的新跨越,开辟了食用菌产业的新天地。

      四、严打责任牌。一是党政辖区负责制。基地乡镇党政负责食用菌生产宣传、组织、实施,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乡镇长、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是具体责任人,发展成效问责到人。二是部门服务包干制。县农业局负责规划、服务、技术指导,县科技局负责双孢蘑菇发展的指导;菌农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三是合力支持优惠制。乡镇和部门全面建立“包片连线驻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县林业局落实薪炭林间伐计划,并在收费上给予优惠;县信用联社及时发放生产信贷资金;县财政、科技、扶贫、发改委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给予项目、政策和资金倾斜;县供销社积极开拓市场,签订销售定单,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四是督导奖惩挂钩制。县委、政府要把食用菌生产纳入2008年单项工作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严格逗硬奖惩。县上分阶段抽调专人组成督导组,分区域进行巡回检查督导,解决具体问题,总结先进经验,通报进展情况。对在抓发展过程中行动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从严追究有关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对主要领导实行诫勉谈话。

      五、产业化之路升级。一是政府搭建平台。建立了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建立了以涪阳镇为中心的银耳专业市场,以铁溪镇为中心的香菇专业市场,以诺江镇为中心的食用菌产品开发、营销市场,形成了功能齐全的食用菌平台。县级执法部门按《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依法查处无证经营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二是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全县按《农民合作社法》组建食用菌合作社、协会13个,会员达1.2万多户,统一供应原料、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收购销售,扩大市场份额,避免了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加了菌农收入。大巴山食用菌协会已有会员1320户,跨2省3县8个乡镇,基地规模达1000万袋以上,产值超过6000元,会员人均纯收入1.8万元,产品销售成都、重庆、武汉、浙江、广州等10多大中城市。三是龙头企业对接基地。通江县内培育和招商引资,全县已有山霸王、光泰科技、康翔食品、银耳酒业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龙头企业4家,采取公司+大户+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分区域分种类建基地、带动规模发展,推进产业升级。今年成都耿晟食品有限公司在通江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无菌筛选车间,香菇加工现代化烤房、产品包装车间,7月竣工投产,10月将出口第一批香菇,年加工能力可达120吨。今年全县食用菌加工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四是科研对接企业。县银耳科研所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突破技术壁垒,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与省内外食用菌科研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帮助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健全产品加工的标准,完善加工工艺,严格执行HACCP管理,通过采取过程质量控制的办法,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编辑:皮皮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