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9-2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院50周年华诞
本网讯:在北京西郊,坐落着一家与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研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该院建立于1958年,是一所主要承担农业应用基础、应用及开发性研究,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任务,学科齐全、设备先进、学术水平较高、产业能力较强,为北京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地方综合性农业研究机构。
50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由建院之初的农业、蔬菜、畜牧兽医等8个研究所(室),逐步发展成为覆盖农、林、牧、渔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建成了包括蔬菜、林果、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研究领域在内的14个研究中心,其中包含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农业部原种基地、5个农业部高技术实验室及中心和7个北京高技术实验室和专业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50年来,该院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8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0项,省部级奖励495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九五”以来,审定(认定)品种201个,获得国家专利(包括新产品证书)106项,获准新产品保护11个,发表科技论文3996篇,示范推广各类优良品种300余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00余项,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50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始终坚持科技是立院之本的宗旨,始终坚持“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农科精神,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肩负起为北京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历史重任,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北京农业和郊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硕果“争奇斗艳”
根据北京市科技发展规划、“248”工程和“211工程”的要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各专业研究所、研究中心,按照首都农业生产需要和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科研的重点领域,设立了一批高起点的重大课题,完成了一批综合性强、有一定特色、高水平的农业科技项目。
在蔬菜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领域,“十五”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持和担负着多项国家“863”项目和“948”项目及市重点课题,开展了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为主的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目前,该院选育获得优良品种40多个,京郊蔬菜品种更新率达30%以上,优良品种占有率达90%以上。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农业信息技术专家,采用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对土壤和农作物信息进行处理和决策,建立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温室调控技术等系列农业信息技术。2003年12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世界蜂会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农业信息技术专家代表中国申报的“中国863电脑农业”即“农业专家系统”获世界峰会大奖。“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玉米、小麦杂交育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领域,农林科学院承担的“863”项目“抗虫转基因玉米育种”,现已在饲用玉米、高油玉米等新品种选育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其中,玉米自交系黄早4号样本,作为20世纪国家百项重大成果封存在中华世纪坛里。另外,在小麦杂交育种方面,目前已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
在禽病防治研究领域,他们参与制定了北京市禽流感应急预案和北京肉鸡禽流感免疫程序。研制成功禽流感H5N1亚型血凝抑制抗原,以及H5N1和H9N2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研究成果“鸡马立克氏病CVI988冷冻活疫苗”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鸡传染性鼻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和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果树研究领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承担国家及市重点课题23项,拥有林果资源总数已达2000余份,农艺性状及生物学特性鉴定1500余份,种质资源数据库录入500份。建立了5个育种基地,形成了以桃、葡萄、草莓、核桃为主的四大类、八大系列配套的果树苗木产业技术体系。
在水产研究领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研究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跟踪世界渔业科技发展前沿,针对北京乃至全国水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问题,从事水产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共完成国家863、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推广等项目200余项,取得了1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北京市郊区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大面积综合实验”、“以鲢鳙鱼为主稳产高产综合技术的研究”、“西伯利亚鲟鱼人工繁殖及商品鱼养殖配套技术研究”等42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科技部、农业部和市政府的科技奖。为解决首都“吃鱼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生物技术领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重点定位于转基因技术和功能基因组技术两大领域,目前已获得农艺性状稳定、优质强筋类型转基因小麦品系6个;获得了低木质素转基因杨树品系,转基因抗旱草类以及对玉米螟抗性稳定的T4代转基因株系;在芸苔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克隆抗旱基因领域、在绿化草、净化水源草品种选育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领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立了目前国内种类最多的天敌昆虫活体资源库。现已启动了8个相关研究课题,建立了5属18种43个品系的天敌昆虫饲养群,完成了主要天敌昆虫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建成了年产30亿头人造卵赤眼蜂生产线,为农业生物防治提供了有力手段。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为目标的技术体系。在控释肥料研发方面,完成了连续化包衣设备的设计,制造与组装、填补了国内空白,提高化肥利用率30个百分点。“北京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京郊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50年来,该院在强化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的同时,还把科技创新工作与三农、政府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院区合作、基地建设、农民培训等为渠道和切入点,集成整合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扩大了该院在京郊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合作模式“五彩纷呈”
科技合作五彩纷呈,简言之就是“1+4”,具体来说,“1”就是一条主线,即以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4”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四种主要合作模式,即“院区合作”、“院企合作”、“院校合作”、“院农合作”。
院、区合作。该院先后与大兴、房山、通州、门头沟、密云、大兴长子营镇、密云石城镇等8个区(县)、镇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定位、产业发展特点和生产“顽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科技供需对接,取得了显著合作成效,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科技项目合作为切入点,推动区域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大兴实施了“大兴蔬菜产业升级”、“精准农业示范应用”等合作项目,实现了大兴蔬菜品种的逐步更新和换代。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率先并全面在大兴展开。在房山区开展了以食用菌产业为重点的合作,引进推广了优良品种10个及相应的栽培技术,培训菌农上千人次,开展多种类型的技术指导上百次。在门头沟区,该院发挥多学科的科技与人才优势,综合运用生态、环保、旅游、观光等方面的技术为该区的农业规划、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该院还聘请推广工作顾问,建立院区需求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推广工作顾问对当地农业生产、农民需求了如指掌的作用,通过他们帮助该院及时了解和反馈“三农”方面的科技需求,指导科研立项和郊区服务工作,更准确地把握农民需求,更有效地解决农业关键技术问题。
院、企合作。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院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加强了与企业的科技合作,为快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配套技术支撑。截止目前,我院已先后同蟹岛、天翼、信得、首创、奥瑞金、百年栗园等一批涉农企业建立了长期而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解决了原有科研单位与企业利益不能共享的矛盾,实现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联接,开创了合作双方“共赢”的新局面。“院企合作”,不但显著提高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为企业挖掘和培养了一批即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新型人才。而且,也为该院的研究与发展开辟了一个用武之地,同时也打造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
院、校合作。该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十分注意首都科技优势的整合服务。截止目前,已同北京农科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农职(三院)院将自身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优势捆绑集成,以“三院联动”的品牌,“集团军”的强劲力度向郊区推进,解决了过去因资源分散、中间环节不畅等原因而遗留的潜在问题,提高了科技推广服务效果。全面参与“1+1+X”活动,使更多出身于农民,成长在农村,生活、发展在农村的传统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一定技术特长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对“三农”最直接、最具实效的科技服务。
院、农合作。通过北京市农委、科委、妇联、科协等各级政府搭台,该院组织了两支科技推广队伍:一是以分布远郊10个县区的200多个科研基点团队;二是跑村串户团队。这两支由200多人组成的推广团队直接与各类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和农民合作。在实施“科技入户”、“双百涌泉”、“科技套餐配送”“科技服务农家女”等系列活动中,与乐平农产品产销公司等一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种养殖大户和农民建立了科技帮扶联系。
50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践行有效开放的办院理念,与多方合作,初步探索出为地方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新机制,科技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基地建设“三点突破”
所谓的基地建设“三点突破”,就是重点抓好新品种展示基地、涌泉行动项目基地建设、京承路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这三个点的建设。如今,示范基地(点)已名副其实地成为该院科技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是该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手段。截至目前,该院已在北京郊区13个区县共建有各类型示范基地(点)394个,覆盖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领域,展示、示范的新品种、新技术达到500余个(项)。
新品种展示基地。经过多年研究积累,该院已选育出2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和相关技术,如何让农民看得到、摸的到、学的到,得的着,让农民快受益,该院遵照北京市有关领导的指示,决定把新品种展示园办到郊区去。有鉴于此,北京市科委、农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管理、实施、监督、评估等多方面保障,建成京郊6个展示基地:大兴长子营镇北蒲洲展示基地、大兴大东农业科技园区展示基地、顺义沿河展示基地、通州永乐店展示基地、通州草厂、平谷夏各庄展示基地。基地示范种植了包括番茄、西瓜及特菜等特优蔬菜品种100余个,组织观摩展示、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区间交流等活动十余次。此外,在大兴、顺义、通州等地多次举办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蔬菜优新品种安全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班”,20余个乡、镇的蔬菜生产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蔬菜种植大户共计400余人参加了学习。通过建立新品种展示园,为菜农们观摩学习新品种新技术提供了方便,把蔬菜新品种园搬到了农民的家门口。
涌泉行动项目基地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科技涌泉能力提升”为标志的该院涌泉二期项目,形成多个新亮点。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科技资源走出该院,主动服务京郊农业,实现郊区县与市区的协同发展。据了解,涌泉能力建设着眼于成果转化与推广,以院为载体,发挥多学科人才技术集成优势,推进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提升服务“三农”能力。
经过两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开放、流动、合作、竞争”的长效成果推广机制,建立了该院成果推广的组织、制度保障体系,锻炼了一支从事成果熟化与技术推广的队伍,建立了“设施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北京顺沿特种蔬菜基地等一批区域型涌泉示范辐射基地,做到了点面有机结合,及时地将先进的技术通过培训推广出去,打破了过去仅在点上开花的局面,进而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与观光、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果树观光与鲜切菜加工等一批科技成果的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京承路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为积极响应市政府“将京承路都市现代农业走廊建设作为2007年第一号工作任务”的号召,在京承路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加快科技成果在京承路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中的转化和应用。现已完成五区9个基地的科技需求调研工作,并提出了科技支撑实施方案。
下一步,该院将按照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要求,通过农业走廊沿线的农村科技协调员,推广100个品种、100项技术,充分发挥走廊农业的辐射作用,同时着眼于裸露农田治理和闲置地再利用,开展科技攻关,提升和推进沿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前,“供需对接、优势互补、院地共赢”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进一步彰显科技创新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信息中心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摸清了北京市主干道两侧200多万亩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和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农田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农业资源等现状。在“三高、三结合、三统一、因地适宜”的四大原则指导下,为密云、顺义、朝阳、怀柔、房山、通州等区县提供了9条主干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规划。50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守为民服务理念,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不断把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送到农民手中,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服务三农“全心全意”
对于农业科研机构来说,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更是农科人价值的体现。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多种灵活实用的形式和手段开展科技服务,打造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在京郊的农民兄弟中,一提起市农科院的专家,无不交口称赞,关键原因是农林科学院体贴入微的科技服务。京郊一老百姓这样评价说:“北京农林科学院为了让我们能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能早日致富,他们不厌其烦,全心全意地想办法帮我们!”
据了解,该院有200名专家长期深入农村,送科技入户,使农民直接受益于科技。近年来,专家们每年入农户8000户,培养科技协调员5000人,并举办科技协调员科技成果展,参观人数上万人次。科技人员还通过送科技图书、送科普扑克、设立咨询热线、办田间课堂等,对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和辅导。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专家巡诊团”、“科技新星服务团”,让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巡诊把脉”,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奥运蔬菜展示”、“科技大集”、“百名专家科技入户”、“科技成果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直接面对基层农民的双向式(把农民接到科研院所,把品种技术送下乡)活动。
运用“农业语音电话”、“远程教育”和“农民NC教室”等现代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和组织形式有效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传播、传授和传递给农民。依靠科技,真正造就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来自农村,服务农民的乡土人才队伍。
目前,该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普及整个京郊,辐射首都周边乃至全国。大白菜、京欣西瓜在京郊占播种总面积的90%,天敌昆虫、智能温室娃娃、“农务通”、环境友好型肥料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应用,为京郊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通过“农民远程教育网”、“农业科技信息网”将大量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信息送入京郊千家万户。目前“农民远程教育网”已在京郊建站点300多个,外省市建站点50多个,接受培训的农技人员及农民达60多万人次。
另外,北京农科院加强了农村科技协调员培养与建设。农村科技协调员是连接科研院所和农民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该院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渠道。目前该院有涉及种植业、畜牧业等领域的100多项技术成果通过“专家-农村科技协调员-农民”的途径,在京郊大地开花结果,涉及农村科技的协调员达1000余名。农村科技协调员的提出,加快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步伐。
为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科委推进农村科技协调员建设大会精神,以建设市场化、信息化、乡土化、社会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新农村建设为总体目标,以农村科技协调员建设为工作切入点,该院策划并全面启动实施了“十、百、千农村科技协调员建设促进行动”。
2007年5月,该院承办了“农村科技协调员技术成果应用推介培训主题活动”。来自京郊13个区县的3000余名农村科技协调员参加了技术成果展、现场主题讲堂、技术成果咨询三个主体活动,初步彰显了该院对以5000人农村科技协调员为科技服务骨干等为特征的新型首都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主力科技支撑作用。此外,该院还参与创新型乡镇建设,带动区域协调员发展。
目前,该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普及整个京郊,辐射首都周边乃至全国。大白菜、京欣西瓜在京郊占播种总面积的90%,天敌昆虫、智能温室娃娃、“农务通”、环境友好型肥料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应用,为京郊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通过“农民远程教育网”、“农业科技信息网”将大量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信息送入京郊千家万户。目前“农民远程教育网”已在京郊建站点300多个,外省市建站点50多个,接受培训的农技人员及农民达60多万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该院共建立技术示范中心基地145个,辐射基地200多个。在房山建立了万亩薄皮核桃基地;在顺义等区、县实施了百村蔬菜品种更新工程;在延庆建成了优质草种治理荒滩示范基地;在平谷建立了天下大桃第一村;在昌平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精准农业示范基地;在延庆建立玉渡山冷水鱼养殖基地;在海南建立了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在甘肃建立了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在新疆建立了赤眼蜂应用示范基地;在黑龙江建立了新型肥料推广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对当地以及周边农民的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10年来,该院围绕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打造科研推广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使得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成果通过自己的科技产业渠道变成服务社会的产品。目前,全院建有科技型企业14家,从业人员600多人,科技产业收入逐年递增。北京农科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北京翎羽禽病防治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北京瑞德尔鲟鱼开发中心等科技骨干企业在蔬菜籽种、林果苗木、禽用疫苗、水产养殖等产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但实现了科研、推广和经营的有机结合,同时为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回首过去50年,是农科人信望卓著的50年,也是农科人得到各级领导关怀和支持的50年。江泽民、贾庆林、刘淇、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先后来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及其示范基地视察指导,并对院的事业发展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展望未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说:“我们将进一步抓住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十一五’末期,把我院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运转高效,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创新力和都市型农业特色的创新型农林科学院!”
编辑:碣石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