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2023香菇产业会员推荐品牌

    2023香菇产业会员推荐品牌

    2023食用菌行业名特优新推荐品牌

    2023食用菌行业名特优新推荐品牌

    第五届全国(河南·嵩县)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胜利闭幕

    第五届全国(河南·嵩县)香菇产业创新...

    2023北方地区现代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十六届全国菌需物资博览会胜利闭幕

    2023北方地区现代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

    菌业强农 乡村振兴 我们一直在路上

    菌业强农 乡村振兴 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3第五届全国(嵩县)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

    2023第五届全国(嵩县)香菇产业创新发...

    执着追梦人:食用菌路上的追梦三部曲

    发布时间:2009-01-1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浙江省云和县大湾乡郑云隆

             2003年4月,只有小学文化、老实巴交的云和县大湾乡农民郑云隆的名字相继出现在《浙江日报》、《农村信息报》、《浙江科技报》等各大报纸上,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原来,就是这位其貌不扬、老实巴交、低文化的农民,攻克了许多专业人士历时20余年未能突破的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袋棒黑木耳的种种难题,掌握了其中的关键技术,且大面积成功栽培了袋棒黑木耳,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这是国内食用菌生产史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食用菌专家评价:人造耳木及其产品的试制成功,是食用菌生产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实现了栽培模式、培养基配方、管理技术的三大新突破。袋棒栽培黑木耳的人造耳木材料来源广,除针叶林外,其他树种的杂木屑均可采用,能够广泛利用和转化云和玩具生产的下脚料,每袋成本价仅0.5元,比段木和代料香菇的成本都低许多,同时也有力促进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食用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童年寻梦

      1949年7月14日,新中国成立的前夕,郑云隆降生在浙江省云和县大湾乡大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这是一个非常偏辟的山村,要走五十多里的山路才能来到县城。他在家中排行老二,父亲是一个半年外出做香菇赚钱,半年回家种田打粮的农民,尽管他的童年和少年全部都在四面环山的大湾村度过,在父亲的叙述中,他依稀感觉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对食用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也要象父亲那样有出息,走出这阻隔外界的群山,到外面去做香菇,到外面去闯世界。

      二、青年追梦

      1967年,18岁的郑云隆偶然听到有几位瑞安客人在云丰乡沙铺砻村用神奇的方法做香菇,只要在木材中倒入一种药水就能长出香菇,对香菇颇感兴趣的他就跑到沙铺砻去学习。原来瑞安人也不是用神奇的药水做香菇,而是用香菇菌种。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全新的方法,于是,他拿回了三瓶香菇菌种,自己回家做试验,没想到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更增加了他对做香菇的兴趣。

      但由于父亲经常外出,而大哥在十六岁起就跟着父亲去做香菇,照料母亲和弟弟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他的身上,一直无缘去追寻那个童年的梦想。不过,老天总会眷顾耐心等待的人,随着弟弟长大,哥哥也娶妻生子分家另过,1975年,26岁的他,终于背起行囊,跟随父亲一起去江西省宜春地区安义县创办新民香菇厂,踏上了寻梦之路。自此,他的食用菌之条路开始越走越宽。

      1978年,郑云隆和云和县的其它几位食用菌同行一起试种段木黑木耳并取得了初步成功,81年云和县科委立项扶持他发展食用菌。同时,他也成了全国最早的一批万元户,83年被评为云和县劳动致富专业户、重点户,84年当选为云和县第八届县人大代表,1989年取得了云和县首批食用菌技术员资格证书,95年走下高山,在云和镇城郊小徐东郊村买下一栋200多平米的大房子安家落户,98年与云和县其他几位食用菌技术员一起成功地研制出地下式花菇栽培,也同在这段时间,他娶妻生子,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家庭,对于郑云隆来说,他既平淡又辉煌地度过了人生的青年时期。

      三、中年圆梦

      一帆风顺的生活总让人感觉缺少了什么,郑云隆对自己在食用菌上取得的成就也并不满足,随着云和木制玩具业的兴起,原木资源日趋紧张,而废木屑等材料却日渐增多,一直靠食用菌吃饭的他,他感觉到了寻求栽培黑木耳材料的困难,开始设想许多食用菌专业人士都在思考的问题。如何用玩具下脚料生产袋棒黑木耳,于是他就在98年开始着手试验用玩具下脚料栽培黑木耳,98年7月,他用玩具厂拉来的废木屑做主材料,以袋棒香菇的配方生产袋棒黑木耳,唯一不同的就是袋棒香菇接的是香菇菌种,袋棒黑木耳接进去的是黑木耳菌种。

      袋棒黑木耳生产毕竟不同于袋棒香菇,也不同于段木黑木耳的生产,郑云隆完全按照生产袋棒香菇的工艺流程来生产袋棒黑木耳,当年的黑木耳产量很低,2000棒木耳仅收7公斤干木耳,每棒收入不足2角钱!不过,这个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要不然全国食用菌专业人士也就不会苦苦钻研20年无果了。不过郑云隆本人却不认为这是一个失败,反而把这当成是个很大的成功,能长耳就好,说明黑木耳并不只是段木才能做,产量高低可能只是技术上的问题。他不顾别人的冷言冷语,继续钻研他的袋棒黑木耳技术,改进生产工艺。2000年,他攻克了制作、选场、排场、管理上的种种难题,袋棒黑木耳的产量大大提高,3000棒共收获了145公斤干耳,以每公斤50元的价格出售,共收入七千二百余元,除去成本获利四千多元。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了他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心,第二年他同时在高低两地进行了生产对比试验,高地选用云和县黄源乡的水碓洋村牛角山自然村,该村海拔接近1000米,低地选在他自己居住的东郊村,该村海拔只有200多米。好事多磨,2002年春,牛角山村的练×两兄弟5000棒木耳,袋收木耳干1.3两,折合人民币3.7元,低地的本村吴×等几家袋收1两,折合人民币2.53元,可以说是大获丰收。可唯独他自己家的一万棒木耳,许多菌棒在没出田时,菌丝就死了,出田的几千棒也很少出耳,一万多棒木耳总共才收10余公斤木耳,可以说是血本无归。此时,妻子的埋怨,旁人的嘲笑,儿女的不理解接踵而来,为此,他的头发在一年当中就白了一半,到后来,他才了解到,自己所用那家玩具厂的木材是经过甲醛严格消毒的,木屑根本不能用于食和菌生产。了解了情况的他表现得很豁达,我经历了这次教训之后,我也取得了经验,别人就不会再吃这个亏了。不过,对于他本人来说,取得这个经验的代价可有点沉重。

      2003年春,郑云隆与其他参加试验的袋棒黑木耳再获丰收,户收入均超过1万元,5月,云和县云隆代料黑木耳研究所宣告成立,同时,县扶贫办下达全县人造耳木中试生产计划,郑云隆终于克服袋棒黑木耳生产技术中的种种难题,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也引起了云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大媒体的关注。先是《云和报》和云和电视台对他进行宣传报道,而后《丽水日报》和丽水电视台也跟踪采访,4月12日《农村信息报》刊登了通讯员柳绍斌《袋棒黑木耳在云和试种成功》的文章,5月20日《浙江科技报》在头版刊登了记者刘京生、张伟俊发表的《食用菌生产上的重大创新云和一菇农发明人造耳木》文章,5月21日,《浙江日报》也在本省要闻栏目中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自此,郑云隆成了新闻人物,成了名人,也成了广大菇农争相求教的对象。对前来求技的菇农,他豪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知识传授给了他们。他成了食用菌行业的领头人,他在苦苦跋涉了30年之后终于圆了童年的梦想。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