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8-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菌袋的制作原则:保持通透性,防止杂菌及虫害,保证菌丝后熟。
1、基料配方
基本配方一:棉籽壳250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75千克,菇病消5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20克。为调整基料酸碱度,可加入石灰粉2.5千克。
基本配方二:玉米芯(棉秆粉、豆秸等)250千克,豆饼粉5千克,石灰粉5千克,石膏粉2千克,过磷酸钙6千克,尿素1千克,菇病消5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20克。
2、配料拌匀:按配方将主辅原料混合后,加水拌匀,其中注意二点:一是采用石膏粉的应将其先与干料拌匀后再加水搅拌,使用尿素时应溶入水中,过磷酸钙宜与干料拌匀后再加水。二是使用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时,最好将上述所有主辅料加水拌匀后,再将其溶入水中均匀喷入或洒入,然后再行拌匀即可。含水率掌握在60%即可,有经验者可适当提高至65%或以上。
3、装袋播种:塑袋选择:一般生产中宜选用扁宽20~25厘米的聚乙膜筒料,截长40~45厘米,或使用折底袋,每袋可装干料0.8~1.5千克左右。熟料栽培时,应选低压聚乙烯塑袋。
采用人工装袋时,一般可掌握播种率在15%左右,机械装袋则宜提高至20%以上,甚至达到30%,才可能使菌种分布均匀。人工装袋可采用料种层比2∶3,即2层料3层菌种,也可采用3∶4的比例。相对地说,接种层越多,发菌效果越好一些。
无论何种播种方式,在菌袋完成播种后、扎口以前,使用直径2~3厘米左右的木棍纵向在菌袋基料中间打一孔洞,是很有必要的,如在该孔洞内再投放菌种碎屑,则更是锦上添花之举。在菌袋表层布满菌丝时,打开检查,再也不是“黑芯菌袋”(内部尚未发菌)了,所谓“内外同步,均匀一致”,就是指该种情况。但由于该法花费人工较大,故较少采用,只在小批量小面积的生产户中使用。
4、菇棚处理:尤其老菇棚,残存有数量不等的杂菌病害,对发菌乃至出菇极为不利,因此,对菇棚的杀菌处理就显得极为重要。菇棚杀菌处理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棚外环境的清理和杀菌,包括棚外杂草、垃圾等应彻底清理干净,清理卫生后,地毯式喷洒600倍多菌灵溶液。其次,揭去棚上草苫,清理并整理平棚内地面,使用赛百09或百病傻对墙体、地面、立柱、通风孔等进行地毯式喷洒,然后封闭菇棚,任其日晒升温,在高温作用下,药物得以充分渗透,使沾附药液的杂菌孢子及病菌蛋白凝固,失去活性,达到杀菌目的。如果老菇棚上季栽培曾发生过某些病害,则应当在用药后2~3天再重喷一次,以求彻底。夏季在棚内发菌前,除按上述方法进行处理外,尚应对棚内灌水,以求棚内温度降至最低,并随水冲入800倍辛硫磷溶液,杀灭土层内的虫类。
5、发菌管理:菌袋发菌期间,根据各菌株生物学特性的不同,一般应调控以下条件,使之尽量满足,以促使菌丝健壮、旺盛、正常生长:
5.1尽量严格闭光。发菌期间应尽量避免光照,尤其不允许强光直射;目前不少栽培者对该项持“无所谓”的态度,是既不科学又有害的,长时间的光照刺激,可使得菌袋一旦完成发菌就会现蕾,根本无法控制出菇时间;正确的做法是自播种后即应进行避光,除进入观察、翻袋操作外,不得有光照进入菇棚。
5.2加强温度管理。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但夏季发菌时,气温往往超过35℃,加之该阶段的高湿环境,给发菌带来不小困难,给栽培者带来了巨大损失。据大量试验:在菇棚周边种植南瓜、葫芦等长蔓型植物,使之秧蔓爬上棚顶,利用绿叶遮荫降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对草苫经常喷水也是解决温度过高的重要手段;如能在棚顶上方2米处搭设支架,使长蔓植物在架上形成绿色遮蔽,使之与菇棚之间有一凉爽、潮湿、通风的空间,则对降低菇棚内的温度效果更好。另外,加强夜间通风,或者进行强制通风等,既可给菌袋增加氧气,又是降温的重要手段。如在低温季节发菌,可采用火炉升温或带暖气片等措施,条件稍差时,可在棚内上方吊一层黑色塑膜或遮阳网,天气晴好时,揭去草苫,使棚内升温,但又不形成阳光直射菌袋;有条件的可安装水温空调,一年四季均可发挥作用。
5.3适当调控湿度。空气湿度对发菌的影响较大,应小心对待,如春季发菌,气候干燥,应适当给予增湿,一般可调至空气湿度70%左右,但如果初秋或夏季发菌,如天气连续长时间阴雨,空气湿度居高不下,则应采取有力的降湿措施,方可保证发菌的顺利进行,可在棚内放置生石灰,使之吸水,并趁天气晴好时及时给予通风,以降低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5.4给予合理通风。菌丝生长期间需要少量的氧气,些许通风即可满足,但应注意菇棚内外的温度交换,温差过大时,应予考虑具体的通风时间。如夏季发菌时,尽量晚间通风,低温季节则尽量安排中午时分等等。
5.5预防病虫危害。在整个发菌期间,每5天左右喷洒一次百病去无踪或赛百09溶液,以防止杂菌病害的发生;发现污染菌袋,随即移出菇棚进行单独处理;尤其春季,经常喷洒菊酯类药物以驱杀害虫;从近年实际生产结果来看,上述措施对预防病虫害是十分有效的。
5.6坚持后熟培养。菌袋完成表面发菌后,菌袋内的菌丝量尚未达到理想化水平,已有菌丝亦未达到生理成熟,所以不要急于出菇。菇农朋友都知道,尤其平菇类,一旦完成发菌,经一定刺激即可很快现蕾出菇,但一潮菇出不好,便会发生诸如出菇难、病害多等令人头痛的问题。当然,问题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但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其菌丝数量不足、能量储备偏少,即其菌丝后熟度不足,是一主要制约因素,所以,我们提倡在调整基料的营养等前提下,尽量延长菌丝的后熟时间,一般以15天左右为宜。
经过后熟培养,袋口处可见较明显的原基,有的并已分化菇蕾,此时,即须加强温、湿、光等条件调控,以刺激整齐现蕾。
曹德宾 /文
编辑:LQ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