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平菇系列3:发菌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发布时间:2009-08-1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1、污染问题:无论是发菌前期还是出菇后期,菌袋极易被各种杂菌污染,常见的主要有木霉、毛霉、曲霉等,主要原因是菌丝抗性差、环境及菇棚杂菌基数偏高、菇棚过于潮湿、通风不良等。处理措施:下批栽培更换脱毒菌种;彻底清理环境,尤其多年的老菇棚,更须严格消(毒)杀(菌)处理,室外用主要药物有多菌灵,棚内主要用百病去无踪以及赛百09、百病傻等;发生污染的菌袋,可采取药液浸泡或涂刷的办法予以处理;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2、生理问题:

      2.1发菌困难,菌丝不吃料:主要原因是原料颗粒过细;基料配比有问题;基料酸化、酸败;基料含水率过高;菌种老化。处理措施:检查基料含水率,过高时,将菌袋立放后,用直径12毫米的钢钎纵向打2~3个孔,使沉淀(游离)水自然控出。原料过细时,也可采取该法,也可横向打孔,使之能增加通透性。基料有酸味或酸腐味时,说明已经酸化或酸败,可将料倒出晒干,再次利用。配方问题,见该节配方,如果菌种老化、退化,则没有办法即时解决,只有下一批栽培时更换脱毒菌种。

      2.2菌丝淡化,纤弱稀疏:主要原因是品温过高。处理措施:加强通风,打开扎口,将菌袋纵向打孔,置于发菌室继续发菌。出菇时喷施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尽可能提高产量,降低损失。

      2.3菌袋变褐,菌丝变少:大部分原因一是发生烧菌,二是虫害。处理措施:已经烧菌的菌袋,只能作废料处理;如确定虫害如螨类、菇蚊(蝇)幼虫等,若发现得早,可采取磷化铝杀灭的办法:约100个菌袋为一单位,根据虫害发生数量,放置2~4片磷化铝后予以密封,6小时后打开,即可杀死全部害虫。注意;该药物剧毒,吸潮放毒,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3、退菌问题:

      2008年秋冬季节发生该类问题较多,今年春夏也有个别发生,退菌的症状表现为:菌种块萌发正常、吃料较正常偏慢,种块处呈放射线状生长,当菌丝长度在4~5厘米时,从种块开始菌丝逐渐稀疏,尖端菌丝较为浓密、浓白并继续发展,后边的随之淡化、稀疏,最后整个菌袋表面呈略灰白甚至无菌丝状;打开菌袋,内部情况亦是如此;播种后发菌40天,菌袋呈灰白色,没有正常的洁白,看不到浓密的菌丝;早播种的菌袋,也是该类现象,50多天后多不出菇,勉强现蕾,很是稀少,完全没有头潮菇的生机。

      问题的背景:棉籽壳原料,除常规的石灰粉等辅料外,添加常规用量的克霉灵,不再使用其它任何药物;剩余的三级种出菇效果很好;播种率10~15%,微孔或中孔发菌,种块萌发正常;尖端菌丝基本正常,浓密度、洁白度稍差。

      实际检验:基料含水率基本合适,表面菌丝稀少,凭经验可见平菇菌丝,但很是细弱、量少;打开菌袋,有明显的不良气体,较刺鼻的辛、辣、腐混合味;袋内菌丝稀少,但明显有菌丝相连,使基料结块,但较松散;并排除药物反应等因素。

      众多的电话咨询中,菇农朋友多怀疑是线虫危害。实际检验:镜检未见线虫,亦未见菇蚊幼虫或螨类等害虫,并根据菌丝情况分析,排除虫类危害;观察几个典型菌袋,除少许木霉、曲霉斑点外,生产中亦未发现大面积污染;但当“退菌”一段时间之后,木霉等杂菌则将很快占领料面;

      诊断:主要原因是发菌棚通气不良,因保温导致菇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次要原因是基料营养不足、菌种老化。

      处理办法:

      ——打开发菌棚通风孔,令棚内通风较大。

      ——使用直径12毫米的钢钎,给菌袋纵向打孔2~4个,钢钎旋转抽出,保持孔径。

      ——菌袋周身打微孔,每袋30个左右,牙签直接扎破塑膜即可。

      ——设法提高发菌棚温度至20℃左右。

      ——出菇后喷施三维精素。

      结果:发病菌袋如上处理后,一周时间恢复发菌,菌丝洁白,态势良好,退菌处业已布满浓密的新菌丝,半月后全部正常出菇。

      因以上退菌问题,给菇农朋友特别提出的建议:

      ——生产前,对菌种、原料做有效检验,尤其菌种的脱毒是重点之一;并需科学设计配方,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以使基料营养丰富而且均衡,为平菇菌丝的健壮和提高抗性奠定合适的物质基础。

      ——播种前对菇棚或其它发菌场所进行彻底消杀处理,对新水源应送相关单位进行检验,不合要求的必须更换;咨询环保等相关部门,大气有问题时,则应换场地。

      ——不明病原的侵入几乎每年都存在,只是程度和表现不同而已;记得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找个污染菌袋或病菇做实验都不好找,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各种杂菌病害相继出现并形成危害,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多种病害交替或交叉为害,给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害。2008年的具体情况就是秋季以及初冬季节气温偏高,前期雨水较大,病原基数高于往年,加之病菌在多年多种药物的打击下,自然产生抗性,或具有生物变异的可能性,但未作具体分离试验,只是分析。

      ——希望菇农朋友强化对菇棚和污染菌袋的消杀处理,将已发生退菌的菌袋进行纵向打孔并增加微孔,适当提高棚内温度,降低湿度,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根据当地的环境状况,发菌期间每隔3~7天喷洒一遍百病去无踪或赛百09溶液,以确保发菌的顺利进行。

      ——建议菇农朋友多看技术类资料,并理解其中含义,尤其对真正的新技术,必须要弄明白后再去实施,不要走马观花、不要囫囵吞枣,更不要曲解,认为自己达不到的技术,就不加分析的予以排斥,自己继续沿用传统技术,毕竟,新技术是科技人员从理论到实践然后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科学总结,有时虽然文字简单,但其中含义尤其具体的实施及其结果,却不是很简单的。(曹德宾/文)

      

    编辑:LQ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