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胜利闭幕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第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胜利闭幕

    第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年全国两会聚焦食用菌行业声音

    2024年全国两会聚焦食用菌行业声音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追赶太阳的人

    发布时间:2009-08-2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陕西省泾阳县泾达食用菌总厂总经理张立东 
    泾阳曾以三辅名区、京畿要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华夏瞩目.
     泾阳曾以“关内膏腴之最”而惠及京师。
     然而,时至80年代初,泾阳的农民仍然像他们的祖辈一样窝居于土木结构的瓦房和土窑洞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归息,长年累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种粮务棉花,多数农民苦累一整天,只能获得一、两角钱。
     泾阳的各级领导、仁人志士,谁能不焦急呢?
     
       
     在千百寻求泾阳农村革新改面,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农民中,走着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就是陕西省泾阳县城关食用菌总厂总经理张立东。
     历史除了循序渐进,常常会超常规地作惊人一跳。
     人们想不到,公元1995年10月14日“中国西北地区食用菌生产研讨会”会在西乡县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216位真菌专家,教授以及国家科委农村主任宋泽厚,中国食用菌协会执行会长蒋润浩等领导会对张立东和他所开创的食用菌事业做出高度评价和赞许,张立东做梦也想不到,他竟会应邀受到国家农业部副部长杜子端、国家内贸部部长潘遥、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的亲切接见和赞扬。人们做梦也想不到,1997年10月10日,“首届全国食用菌产品订货会”会在泾阳隆重举行,而大会的主办单位竟是陕西省泾阳县泾达食用菌总厂。
     陕西省泾阳县泾达食用菌总厂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真菌界关注的热点。
     陕西省泾阳县泾达食用菌总厂的奇迹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总厂总经理张立东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在食用菌生产上有什么高招呢?
     张立东是一位典型的关中青年,长方脸、浓眉大眼。中等身材;朴实、老实、厚道、仁慈似乎全写在他那张白净的脸上。如不翻阅履历表,人们绝难想到他是一位退伍军人、企业家、又会把他看作满腹经纶的乡村教师。
     1985年冬,张立东毕业于兰州军区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学校。那时他才22岁,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他全家都以裁剪谋生,他亦是裁剪的行家里手,父母指望他来领办“裁缝技校”而他却认为,裁缝只能是少数人致富,不可能使多数农民脱贫。所以他不顾全家人的阻挠,竟与五位伙伴酝酿起一个火热的充满诱惑力的计划:他们要栽培蘑菇!既然浙江庆元县栽培蘑菇富了全县,咱们为什么不能试试?
     在乡亲们疑惑的目光里,张立东与五位伙伴在西关村南10亩梧桐树行距间栽培一棚蘑菇,以其非凡的胆量和气魄在泾阳县泾干镇西关村写下了泾阳县后来成为“平菇之乡”的历史开篇。张立东并不蛮干,他不仅在兰州军区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学校学得栽培蘑菇的技术,而且在栽培之前又身背干粮奔赴世界食用菌发源地---浙江庆元县参观取经。同时他还请回省微生物老师精心指导,严格遵循科学方法进行栽培。“科学”使菇花怒放,长得个大叶肥。他兴高采烈地蹬着自行车带了两笼蘑菇,飞奔进县城叫卖。刹时人们象看西洋景似得围着他观看,可是敲击他耳膜的却全是热潮冷讽:
    “这些是啥玩艺儿,人还敢吃”? 
     “哟,这不是‘狗尿菇’吗?人吃了不中毒才怪哩!
     张立东面红耳赤,飞也似地逃回家。他没吃没喝,整整一夜没合眼。他想,要打开销路首先要让群众认识蘑菇,认识它的食用价值!
     第二天,张立东又带了两笼蘑菇奔进县城,这次他没有叫卖,而是东家进,西家出,把蘑菇全送给了他的老同学和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吃了,个个都赞不绝口,纷纷向左邻右舍介绍。
      几天后,张立东又带了两笼蘑菇在县城大街上叫卖,人们居然竞相购买。三个月光景,五位伙伴都成为让人眼热的万元户。
      由于张立东的带动,西关栽培蘑菇的农民越来越多。为了给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一心想干事业想为乡亲们办事的张立东,除了为乡亲们提供菌种,他走东家串西家,手把手地进行精心指导。一个月后,家家菇花吐放,人们脸绽笑容,每天收入达百元之多,栽培蘑菇的户数迅速上升。到1989年,全村栽培蘑菇者竟达300多户,几年光景,家家户户盖起了平房、楼房。张立东呢?也成立了恒达生物养殖厂。
      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张立东不单单是泾阳县泾干镇西关村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心里装着的不仅是泾阳县的农民,而是华夏,是整个华夏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农民!他在自己的办公室的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上联是;干惊天动地事业;下联是:创华夏真菌事业;横批是:自强不息。大胆的思维一遇上合适的机会就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随着西关蘑菇栽培事业的蓬勃发展,外乡、外县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愈日俱增,张立东想,如果开办一个真菌技术培训班,那将会为各地培养一大批真菌技术人才,那么,真菌栽培事业就一定会得到蓬勃发展!
      思想的种子,一旦萌发就会生长出蓬勃的生命;心灵的呼唤,一遇回应就会激发出燃烧的热情。张立东的思维向前跳跃着前进。他立即筹集资金,租赁校舍,购置桌登,不久恒达生物养殖厂真菌栽培技术培训班宣告成立!
      真菌栽培技术培训班刚一诞生,求学者便蜂拥而至,除本县各乡镇的农民而外、连城固县、西乡县、洋县、蒲城县、大荔县、兴平、周至县、礼泉县、安康地区、渭南地区、延安地区、宝鸡市、铜川市以及四川省、福建省、河南省、市(地区)县的青年农民纷至沓来,张立东除了为学员讲授蘑菇栽培的原理、栽培技术、使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外,还带领学员进行现场栽培。他那严谨的作风,高尚的艺德,精湛的技艺为学员树立了榜样。在他的精心指导下,8000多名掌握了蘑菇栽培技术的农民学员分赴祖国各地,纷纷栽培起了蘑菇。仅泾阳县1998年栽培蘑菇的菇农,就下料500多万斤,获纯利润达5000多万元。那些农民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张立东的精心指导下实现.
      照说,张立东该知足了。但他却想:农民单一的经营,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难题,如何将分散在全县的菇农组织起来?为此,他的足迹踏遍泾阳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在一个个蘑菇棚间,在一个个农家小院,在一个个土窑洞里,他与菇农们促膝交谈,征求他们的意见、想法和建议,终于成立起泾阳县食用菌协会,他被推选为会长。
      会长,并非县委、县政府的红头文件所任命的官衔,自然没有人给发工资,但张立东却是一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事业心、责任感驱使他倾注全部的心血为菇农服务。现在,他所考虑的不再是单纯的发展蘑菇栽培户,他想的是销路,想的是如何提高蘑菇的产值,稳定蘑菇的市场价格。他认为,真正要使蘑菇生产发生质的飞跃,一定要走产、供、销的路子。张立东的思绪又一次飘向远方他开始寻找突破。
      寻找是艰难的,又充满焦灼的渴望,因为梦想总是最县与艰辛和沉重为伴,张立东放弃了成功之后的安逸享受,又一次“自找苦吃”。他苦苦寻觅着自己给自己设列的这道谜题的答案。或许他生来就具备了一个有些的企业管理人才的秉赋,他是执着的,看准了就义无反顾;他的敏感的,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及深刻的洞察;他是睿智的,像开始栽培蘑菇一样;当人们还不知道蘑菇会变成酱油等食品的时候,他已研制开发出了蘑菇酱油、蘑菇香醋、蘑菇面酱、香菇面酱。张利东认为,鲜菇一旦供大于求,将会伤害菇农的经济利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唯有进行深加工,才能确保鲜菇价格的稳定性,促使食用菌事业的大发展。
        那时全国还没有一个以蘑菇生产酱油、香醋、面酱的厂家。为了高设备,张立东经过周密的考察和科学论证,终于作出了建立蘑菇酱油、罐头厂的决定。
       要建厂,资金首当其冲,10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张立东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借回12万元,其他的资金怎么办?他带着可行性直接奔赴省财政厅。财政厅领导看了他的可行性报告,立即拍板:给他50万元。
       张立东兴冲冲的返回泾阳,立刻找匠工拉砖瓦,风风火火地盖厂房、购设备。湖南省客商闻讯,还与他签订了60万元的产品购销合同,合同签订一手交款,一手提货必须保证供应。可是,基建工程高完,设备购置齐全,他借的那12万元早以花的一干二净,要投产还得几十万元的流动资金。他急头拌脑地去找财政厅,想不到财政厅却提出,让他在泾阳找家银行做担保。
        张立东顿时慌了神。他烟熏火燎的返回泾阳,跑遍四家银行,把香烟递了一圈又一圈,任他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把好话说了几筐筐,可四家银行谁也不肯为他做担保。
        风风火火进去,失望奥丧地出来,但他并没有绝望,又抬腿奔进县政府,当时的县长仔细瞧着张立东,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万一将厂子搞垮,谁来负责?所以,任凭张立东磨破嘴皮,也不愿到银行去为他说情。他满腔郁闷,欲哭无泪,只要一合上眼皮,一根高悬在屋梁上的吊绳就会出现在他的脑际。
       伯乐识良马,慧眼识英雄。当张立东走入绝境的关键时刻,宝鸡罐头厂的厂长闻讯赶来,与张立东达成合资经营的协议,才将张立东从死神的魔爪里夺了回来。
       工厂建起来了,一批批蘑菇酱油、蘑菇香醋、平菇面酱、香菇面酱、蘑菇罐头出厂了,并且畅销西北各省区,张立东应该止步了?但为了实现“创华夏真菌伟业”的宏图大志,张立东这位硬汉子反而加快了脚步,踏遍汉中、安康各县区,精心指导那些曾在他所创办的真菌栽培技术培训班学习过的农民栽培蘑菇。他认为,这些学员就像种子,每成功一户,就能带动一个村,一个乡乃至一个县,所以必须手把手的对他们进行指导,绝不能让一户菇农失败!
       1989年10月,当张立东的双脚迈入渭南市,踏上大荔县这片热土时,他才收住了双脚,因为他与大荔县达成协议,创办起来陕西省第一家食用菌事业单位----- 大荔县食用菌开发中心。开发中心设有办公室、培训部、大型种菌基地。他们培训学员,繁育菌种,研制开发新菌种,扩大蘑菇栽培户。他所研制的姬菇,不仅填补了西北地区的空白还漂洋过海,销往日本。《农家信使报》、《陕西科技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张立东名不见经传的共产党员、食用菌企业家的名声传遍全省乃至全国各地,雪片使的信件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飞到大荔,飞在了张立东的办公桌上。省、市领导,食用菌专家、教授,各县(区)的考查团和祖国各地的真菌爱好者纷至沓来。
       1990年3月,泾阳县政府组织的考查团来到大荔县后,才知道这位名扬全国的张立东不仅是泾阳人,而且是泾阳“平菇”的创始人。
       考查团回至泾阳,接连给张立东发来三封电报,请他速回泾阳有要事相商。
       副县长王亚军亲切地接待了张立东,并首先声明:并不是让他放弃大荔县的事业,而是殷切地希望他在兼顾大荔的同时,也在家乡开办一个食用菌开发中心,让家乡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张立东慨然应允。
      回到泾阳,张立东雄心勃发,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投资100万元,终于创办起陕西省泾阳县泾达食用菌总厂。该厂占地1万平方米,拥有职工10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8人,具人初级职称的38人,总厂下设总务办公室、经贸部、教学部、公关部、研发所,基层设有菌种厂,栽培厂,深加工厂;其网络单位有菌种实验中心、栽培示范中心、材料加工中心、信息咨询中心、药品加工中心、材料加工中心,机械加工中心、菌种管理中心。
      至此,张立东终于建起了中国西北唯一的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最大食用菌事业。他们为菇农提供各级各种食用菌菌种、药品、器械;他们组织一支支专业技术队伍,分赴全国各地,现场指导菇农栽培蘑菇;他们为菇农进行产前、产中以及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他们开发出一批批五珍银耳、草头罐头、口蘑罐头、姬菇罐头、麻辣蘑菇松、香菇罐头、金针菇罐头等罐头产品;他们开发出香菇、黑木耳、银耳、灵芝、猴头、平菇以及盐渍平菇、草菇、姬菇等干鲜盐渍类产品。
       张立东和他所领导的食用菌事业蒸蒸日上,他也成为泾阳人猜测、议论的焦点。有人以某些企业家的形象来推测,说他准是个财大气粗的角色!实际上,张立东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平房,没有时髦的家具,没有小车,没有手机,没有皮装革履,甚至连呢子大衣也没有,即使寒风刺骨的冬天,他所穿的仍是关中人民所穿的那种对襟棉袄,而嘴上叼的既不是“红塔山”,更不是“好猫”,而是每盒1.5元的“84猴”。
       是张立东没钱吗?
       否!
       因为他有他的人生哲理,有他的抱负与追求,他不能不节衣缩食,节俭每一分钱。总厂建起不久,为了实现高科技兴厂的宏愿,张立东又决定投资100多万元,采用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培育种菌。然而国内没有一个企业可以独立一面建造此种设备。为此,他马不停蹄地奔往北方园艺开发集团、国家机械委员会所属的大型军工企业及国营河北第一机械厂,经三方协商,联合攻关,终于建造起国内外最先进的自动调温、调湿、调光的WSOL型”全天候温室”.
       追求无止境。张立东想要使蘑菇罐头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用国内为一流的生产设备代替传统工艺流程。但要更新设备,必须投资2000多万元。2000万元!这个惊人的数目去哪儿借?去哪儿贷?几经周折,张立东大胆决策,与荷兰跟斯公司联营,终于建起了大型现代化的蘑菇罐头厂。
       从传统培育种菌,到全自动调温、调湿、调光的WSOL型“全天候温室”培育种菌;从传统制作罐头到现在化生产线,这跨越无异于天方夜谭,却又是真真正正的存在,泾达食用菌总厂由此实现了从传统制种,传统制作罐头到现代化之中,现代化罐头生产的飞跃,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飞跃。正因为如此,他们厂的产品不仅畅销全国26个城市,而且还打入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朝鲜、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西北地区首家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张立东以过人的勇气与胆识令人叹服,他超前的思维、决断、又将食用菌总厂引入高层次的栽培、栽培领域,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2000年,党和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刚一吹响,张立东立刻闻风而动,与县长秋青山及县科技局的领导一起进行考查论证,并决定将香菇代料生产列入全县重大科技产业化龙头项目,大力进行推广。他们利用全县10万亩苹果树枝,36万亩玉米下脚料,走香菇产业化之路;他们制定了2000年---2005年五年计划;他们以生产优质花菇为主攻方向;他们以泾达食用菌总厂 为主体,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在县长秋青山的大力支持下,张立东带领全厂员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到2000年底,已在全县20个乡镇建立香菇基地20个,发展农户5000多户,年收入亿元大关。正因为如此,张立东才被咸阳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科协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咸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2000年,对从事食用菌事业已达15个年头的张立东来说,是最紧张最繁忙的一年,但为了实现“创华夏真菌的伟业”宏图大志,张立东挤时间进行着一项震惊华夏的研究课题。传统的蘑菇生产周期为一个月,1993年,张立东萌发了一个奇思,如果能研制出一种缩短蘑菇生产周期的种菌,取代传统中菌,那将是我国食用菌史上的一次革命,从而使我国的食用菌事业出现一个新的大飞跃!然而他经过两年半的刻苦探索,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并没有灰心,仍锲而不舍地探索着。1995年10月,在“中国(福州)食用菌新产品交易会”上,他发现美国展台上有一种15天即可萌发菇花的“美国菌种”。他想购买技术,但人家只卖菌种,不卖菌种。这位从不服输的硬汉子想,你们能研究出来,我为什么不能?于是,他买了几瓶种菌,索要了简介,立刻返回泾阳,将自己关进实验室,反复研究,探索,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180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实验,“中国气生型颗粒菌种”终于诞生了!“中国气生颗粒型菌种”是继“法国菌种”、“英国菌种”和传统制菌方式方法一个世纪的“美国菌种”(1902年一直沿用的瓶装式菌种)之后新兴起的一种新型菌种。采用自动化调温、调湿、调光“全天候温室”规模化大床育种,经过真空封口而成。
    该菌种为内含双核菌丝,遇空气立即萌发,菌领为15天,可保存一年,使用方便快捷,不污染,产量高,萌发率为百分之百,经专家鉴定认为;该菌种为21世纪菌种业的支柱产品,是填补世界菌种业生产空白的专利技术的结晶。实践证明,经大面积推广使用,该菌种以其发菌快,出菇率高、产量高而收到广大菇农的青睐。在2001年杨凌农博会上,张立东带去了500瓶菌种,3个小时竟被抢购一空。农博会后,全国各地地购买菌种的汇款单、感谢信如雪片似得飞进泾达食用菌总厂。
         研制新一代菌种,仅是张立东“创华夏真菌伟业”的一个举措,他的另一半举措则是培育市场体系。张立东从各种资料中获取各国食用菌行情,其中日本,因其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依靠进口,生产代价高,所以每公斤蘑菇售价为110元人民币,因而他认为培养市场体系,促使蘑菇出口,占领国际市场是振兴国际机场不足25公里,且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如果在泾阳修建一个蘑菇市场,那将不仅给泾阳,乃至给整个西北地区的食用菌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了实现这一红愿,1998年,张立东奔赴省财政厅,听领导仔细看过他的可行性报告,惊奇地问,报告时谁起草的,他说是自己起草的。厅领导惊喜地说:“好!好!好!没想到你一个农村小伙子竟会有此远见卓识!你先回去,等我们研究之后再给你答复。”
        几天后张立东一进省财政厅,厅领导就说,给他300万元,只是暂时没有这个款项,得等一段时间。
        可是,为了这300万元,无论是风刀霜剑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张立东年复一年地整跑了三个年头,始终没拿到一分钱。
        一天,他又要去省财政厅,家里人却说:“你一年四季不沾家,这个家连个旅馆都不如!你在省上跑了几年,没要下一分钱,路费花了不少,难道你还不死心?”
        张立东无言以对,他扪心自问,的确为了泾达食用菌厂,为了菇农的栽培,他东奔西波,忙得昏天黑地,阴晴不辨,但他从来没有忘记去找财政厅。可是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忙呀!他们并不影响他们十分有规律的和家人团聚,而这十几年来,家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旅店。即使偶尔在家呆那么一会儿,他的脑海里仍然会浮现食用菌批发市场的宏伟蓝图。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快乐,很多的兴趣,每个人都一无例外地要在这些换了和兴趣中进行筛选,而他,不知不觉中就选择了振兴华夏真菌伟业的这副重任。也许,最初是由于一种强烈的事业心,抑或是强烈的责任感,他被卷进了漩涡,而现在,他已经习惯了漩涡生活,挣脱不出,也不想挣脱这个限定的范围了!他已经完全被食用菌事业所异化,心甘情愿地变成食用菌事业的附庸!现在,想让他去过那种安逸的生活,绝无可能,他并不是那些书上所描写的先进人物,也自认为不具有那种圣洁到令人惊叹的崇高美德。他像一个在海浪上颠簸了终身的水手,已经习惯了海浪的呼啸,海风的吹掠,他不能忍受无所事事的平静。当他偶然在海滩上坐下休息时,他的眼睛也会不由自主地向向海洋深处望去,如果偶尔飞来几只海燕,闪现几杆船桅,他浑身立即会产生一种狂热的震颠,那几乎成了一个弄潮儿的本能,成了支撑他灵魂和躯体的动力!那种感觉,是一个对生活和事业没有热情的人,永远体味不到的!
    他想起当初向省财政厅报可行性报告的情景,那时候为什么有那样大的信心?因为修建蘑菇市场会吸引更多的国外客商,为食用菌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对他的设想,当初省财政厅领导作出了何等高的评价啊?三年来他没拨款,一定是还没有这笔专款,而自己又不去找,那么,几年努力不久白费了?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但凡成功者,往往成功者都在于坚持最后再努力一下之中。
     既然如此,还犹豫什么呢!
     2000年9月28日,300万元终于拨下来,基建工程终于启动,短短五个月,那傲然崛起的两座交易大楼,那110间门面为泾阳县增添了一大景观,也为泾阳乃至西部的食用菌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了食用菌事业,为了这个占地116000平方米的食用菌批发市场,张立东身上掉了十几斤肉,连眼窝也凹陷了下来。
      瞧着年仅36岁的张立东那疲惫不堪的面容,记者想到了一个历史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位剑眉郎目,长鬓飘逸的老者,手携拐杖,跋山涉水,苦苦追赶着风驰电挚的太阳。终于在天涯海角,他闯进了太阳,烈焰烘烤中,他永远地躺下了他那疲惫不堪的身躯,而他的手杖却变成了一片花枝的桃林,流域后人纳荫乘凉。
      他,就是《山海经》中的夸父。
      人类史上第一个藐视自然,追赶太阳的人。
      而今,时代造就了新的夸父——张立东。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